春晓杏林 脉传西江
何焕奎,字士魁,号星萃,医学博士。1883年生于江西进贤三里乡何家村。小时家境贫寒,经父亲启蒙后,入义学念书。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参加县学科试,成绩优异,被保荐到南昌府应考,前二试均名列前茅;第三试,因生计所迫,顶替某富家子弟考秀才,自己未能登榜。1904年(光绪三十年),再次赴南昌应试,因文章精萃中举秀才。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堂,是年考入洪都中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在江西招考留日公费生,他以优等成绩被录出国,同年底赴日本东京学习基础课程。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考入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西医,1913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
同年秋,学成归国,在南昌筹资创办豫章医院。先后成功开展了“剖腹产”和子宫肿瘤摘除等外科手术。该项手术开创了江西妇科手术之先河,也推动了江西医疗诊治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民国成立后,江西兵火不断,医疗人才紧缺。为了解决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于1912年,何焕奎和一批归国留日学生创办了“江西军医学校”,1913年改为“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前),其教员多为留日毕业生,但因经费支绌,于1915年毕业了一个班51名学生后被迫解散。而社会仍急需高等医学专门人才,故何焕奎、曾贞等留日毕业生自1916年起每年都上书省议会,要求设立江西医药专门学校,均以库款支绌为由被当时的军阀政府拒绝。
1919年“五四运动”后,国内不少地方陆续兴建和扩建了一批高等医科院校,为江西开办新的医科学校作了示范;同时,军阀政府为争夺本省统治权准备战争,急需医务人员为之服务。在这两个大背景下,何焕奎等抓住机遇,再次**省府,直到1920年才得以批准,校名仍旧定为“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即现在的南昌大学医学院前身)。1921年,省府拨款6978元(银元)经费进行筹办,并于同年3月19日,由省府正式下文委任何焕奎为校长。学校只设医科,学制五年。同年8月招收第一批学生32人,均来自旧制中学或高中毕业生。
学校初创之时,办学条件异常艰苦,靠租赁民房办学,校舍狭小,教学开展维艰。何焕奎多方奔走,要求省府准拨校舍,固定校址,经他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和陈情,于1922年请拨了南昌市贡院前公产房屋1栋(即现在八一公园前南昌市卫生学校校址)为固定校址,1923年陆续请准拨款建筑教学楼房1座、实验室(实习室)1排、职员宿舍1栋以及头门房屋1所,1924年秋创办了附设诊疗所,作为临床医学教育所用,他兼任所长。至此,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初具规模,也为学校今后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因军阀政府权力更替,何焕奎被迫辞职,经宋育德等知名人士上书,于1925年10月,政府不得已改为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王子�教授继任校长。1926年他被当时政府选派赴德国深造,成为柏林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经过两年艰苦钻研,何焕奎写出了《脑内分泌与致胖原因》的论文,1928年被柏林大学医学院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1929年,何焕奎从德国返回南昌,带着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强烈愿望,着手创建了南昌市立医院。为了改善医疗条件,他从国外引进了江西第一台X光机,为江西人民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也使江西的医疗诊断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30年,何焕奎调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代理司长。因接近左派人士李济深兄弟,被迫辞职,后任南通大学医科主任(即医学院院长),兼授病理外科学。1933年回南昌任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外科主任,两年后辞去公职,经营私人诊所。1938年,日本侵略军攻陷南昌前夕,率全家回进贤原籍。他除看病行医外,还从事医学研究工作,撰写了一部20万字的《外科急救学》书稿。
新中国成立后,何焕奎因年事已高,在江西省中医实验院(后改研究院)从事医学研究工作,期间,写成了《从巴甫洛夫学说看〈伤寒论〉》等多篇有价值论文。1960年4月27日,病逝于南昌,享年七十八岁。
(作者:刘继荣、刘水龙。摘编自江西进贤网、《南昌大学医学院校史》)
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作为教师,胡先�此生的浓墨重彩之笔,不在东南大学、北京大学,而在桑梓之地的赣地。
1939年后,武汉、南昌、福州、广州相继沦陷,敌军侵占长沙,江西中南部好比一叶孤舟,停泊在大陆东南隅;四周重敌包围,万千关山阻隔,江西和邻近几省的莘莘学子,负笈西南,诸多不便。在川、渝、滇的赣省名流强烈要求江西省尽快办起一所大学。熊式辉经提议,于同年8月底特邀邱椿、许德珩、罗隆基、王造时、雷洁琼等著名学者组成“正大”筹备委员会。
次年6月,国立中正大学筹备委员会正式在江西省泰和县成立,择定泰和杏岭为校址。
关于校长人选,熊式辉和江西的知名人士都希望有位才高资深的本省籍学者来主持校政。当时在重庆的江西籍名流首推吴有训,但吴有训时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抽身不开,便举荐与他知交的胡先�来担当此任。
此时,胡先�正计划在云南西北部的丽江雪山下建一个庐山植物园工作站。经吴有训、程孝刚等乡贤的力荐,熊式辉、程时奎(当时的江西教育厅长)的电催,素有为乡里服务心愿的他,接受了在战时的“一叶孤舟”里创办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的重任。
10月,国立中正大学于泰和举行开学典礼,胡先�就任校长之职,首届学生三百余人正式上课。全校分设文法、工、农三个学院暨一个研究部。文法学院分设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三学系,马博厂教授任院长;工学院分设机电、土木、化工三学系,蔡方荫教授任院长;农学院分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三学系,周拾禄教授任院长。聘请罗廷光任教务长,朱希亮任训导长,王修采任总务长。在胡先�的学术地位与人格精神的感召下,许多著名的学者、专家如黄野罗、杨惟义、陈封怀、张肇骞、严楚江、何琦、戴立生、周蔚成、赵竹韵、伍律、杨新史、王易、欧阳祖经、姚名达等都来校任教,真可谓俊彩星驰,银河灿烂。
胡校长呕心沥血,谋划有方,在他任期的四年里,“正大”教学、学术研究及硬件建设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43年秋季开学时,学生已增加数倍,四个年级俱全,很快跻身为东南地区的知名学府。
抗战胜利后,“正大”本拟按原创之议迁往庐山,终因交通、校舍等方面的困难,迁来了南昌。1949年8月,“正大”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1952-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南昌大学分别向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中南矿冶学院、华南工学院、中南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学院、中南财经学院、华南师范学院等院校分三批调出学生1300余人,教师159人,其中,正教授65人,副教授46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被称为“四无”(无重点大学、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无博士生导师)地区,江西在各省区人才与教育的竞争中倍感吃力。90年代初,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心不计一切代价,花大力气,搞大投入,在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学院的基础上,创建一所文理工学科齐全、既有国内高水准又服务于江西经济文化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即新的南昌大学。
到今天,我才发现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作者:胡平。摘自2004年9月13日《江南都市报》)
风范长存
谷霁光先生永远是我们这些后学者仰望的一座山。
谷霁光30年代师从胡适、陈寅恪、雷海宗等名师,发愤读书,潜心研史,大器早成,27岁即以收入罗振玉主编的《二十五史补编》之《补魏书兵制》和《唐折冲府考校补》二文享誉史坛。此后六十年间,他发表了大量论文论著,其中尤以60年代问世、后在国内外几次重版的《府兵制度考释》最为著名,该书视野广阔、考证精详,超越前人,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学界的地位。
谷霁光先生治学成就卓越,是与他的治学特点分不开的。一方面,他从不孤立研究课题,而是力求从社会和历史的整体上进行系统考察,强调综合贯通和比较研究。谷先生一生治学欲求其“通”,上及商周,下至清末,都曾认真研究并有所建树,知识极为广博,绝非许多号称“专家”而自满于狭小研究范围的学者所可比拟,这也是他能够卓有建树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谷先生治学谨严,尤其长于考证。他的文章史料翔实,考据缜密,新意胜见,皆有依据,继承和发扬清华国学研究的传统,除熟读文献,精通小学外,对甲骨文和金文也有研究。他还自学过蒙文,以便进行少数民族军制的研究。这与上一特点结合起来,使他既可以对宏观的史学问题举重若轻,高屋建瓴,又可以在微观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