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千世界,方寸舞台,戏里戏外怎分开。戏中人悲欢离合,人中戏荣辱兴衰。痴情终不改,啼笑看未来。”作为中共“十八大”献礼文艺作品,经过二度改编、多回打磨的现代赣剧《青衣》于10月10日在江西省艺术中心公演,引来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正如现代赣剧《青衣》的主题歌中所唱,本剧讲述了“嫦娥奔月”的女主角筱燕秋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悲欢离合,颂赞了以筱燕秋为代表的传统文艺工作者,坚毅守望戏剧创作,无怨无悔践行从艺初衷。这份孤独的艺术坚守背后,体现的是一种高贵的精神追求。

而在原著小说《青衣》及其电视剧版本中,女主角筱燕秋因一举成名后名利心不断膨胀和对艺术的痴迷追求,不惜伤害他人,最终陷入近乎着魔的艺术幻想中。赣剧《青衣》则一改超现实的故事思路,将原著的黑色风格转换,塑造出一个在思想解放、社会转型百变时期,坚持艺术梦想,坚毅地守望在戏剧“小舞台”天地中,无怨无悔地践行从艺初衷的崇高形象。
讴歌和赞美不是《青衣》的主思路,它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大背景下,更多的是为我们描述出一种和谐安乐的理想生存环境和个人生存境地,尽管这一路有失去、有放弃,但总不乏向上的力量在前方照亮前路。

三代伶人 三种命运
“电视剧也罢,小说也罢,都是艺术通过不同的意识形式呈现的一个结果。它们都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它们可以对人性的剖析深刻,社会的横盖面也比较宽阔,但是我们的舞台剧受到时空的限制。小说对人性的缺陷作了比较多的描写,但如果我们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就是把这个缺陷放大,给观众就是一个刺激,很多观众可能接受不了。”赣剧《青衣》编剧姜朝皋说道,“虽然都是《青衣》,但我们的舞台剧在人物定位、主题思想和情节安排上都做了很大的变动。”
第一代青衣柳若冰,是《奔月》原本的女主角,却因在演出当天突发心脏病不能演出,为给自己的学生筱燕秋把场,不顾重病赶到剧院,最后在剧院告别人世。第二代青衣筱燕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出演《奔月》女主角的机会,精彩的表现获得观众热烈好评,遭到前辈李雪芬的排挤被换下,一时分不清戏里戏外,上台接戏,闯下大祸,被贬到戏院教学。第三代青衣,筱燕秋的学生春来被金钱利益诱惑放弃戏剧走上歌厅歌手的道路。
“这部戏真实地反映了在八十年代,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中里的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对艺术采取的态度的区别。筱燕秋采取的是坚持执着的态度,李雪芬和春来在转型当中离开了戏剧的舞台而去追求金钱利益,这些人在转型期之间的变化是五颜六色的。这部戏最大的特色是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戏中的任何戏外的人搅在一起,将它们呈现给观众。”导演谢平安这样解释赣剧《青衣》。
关于筱燕秋的得失成败,几位主创人员都表示,她在物质和表面上可能是失败的,但她在道德伦理和精神层面是永远成功的。
“筱燕秋对于艺术的痴迷和执着让她做出了世俗眼光中不值得的牺牲,但我们无权责备她,而应当理解她的取舍和追求。她在现实中的失败不是因为乔炳章说的‘分不清戏里戏外’、‘执拗’,而是当时转型期的社会没有给她成功的客观条件而已。”导演谢平安如是说。

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
在本剧艺术总监兼女主角筱燕秋的扮演者陈俐眼中,柳若冰抱病为学生把场而逝于舞台之上,筱燕秋为了筹到《奔月》的演出经费抵押房产证甚至高龄流产,这些戏中人为艺术所做的奉献和牺牲在她和她身边从事赣剧艺术工作的很多人身上都曾真切地发生过。
“当我刚开始接触剧本中的筱燕秋时,我就特别能理解这个人物,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具有相似性。她为了演出,为了艺术,放弃金钱,甚至放弃自己的孩子,这点在别人看来可能不可理喻,但是现实生活中艺术工作者为了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所经历的付出很多时候甚至远远超过《青衣》当中的表现。”当谈到女主角筱燕秋为艺术做出的种种牺牲时,陈俐感慨道。曾经,陈俐的老师为了演出把怀孕六个月的孩子流掉,导致现在习惯性流产。而陈俐自己的右手也因为演出造成粉碎性骨折,医生一再对她强调,如果再出事就废了,可去新加坡演出时,为了完成从三张桌子上翻下来的动作,演出结束后,陈俐的右手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站在筱燕秋对面的,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乔炳章、李雪芬和春来三个艺术形象,他们平凡、现实,因为难以坚守艺术道路而自甘放弃,他们是社会转型期人们被金钱利欲熏心,抛却高雅却清苦的理想追求,转而追随现实利益的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我对春来的态度不是责怪,春来有她的追求。” 姜朝皋如此评价春来。就如春来所说,“在歌厅唱歌一晚上就有好几百块钱呢!好多人都花钱捧我!”即使如此,也没人可以否认春来在戏剧这条路上的付出与辛苦。而她的选择折射出一种社会现象,在现实与梦想交织博弈间,生存是做一切选择最值当的理由。
性感热烈的现代舞和飘逸高雅的水袖,甘心在戏校默默无闻二十年的坚守和毅然转行开歌厅挣钱的选择……这些舞台化的呈现,不仅从视觉上给予观众震撼,更从内心给观众带去深切的共鸣。
短短两个小时的表演,写尽了以筱燕秋为代表的艺术追求者和受名利诱惑、适时而退者的生活百相。故事虚幻,它讲述着对每一位普通看客来说遥不可及的观念与选择,故事也真实,它记录着一代代对戏剧如痴如迷的追随者舞台光鲜背后的眼泪伤痛。

薪火相继 一脉相承
赣剧《青衣》在保留赣剧传统本色、精华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蹈、交响乐等多元艺术元素,在舞美设计、服饰造型、灯光等方面进行了样式创新,以适应现代人的视听习性,融入了现代叙事特点,塑造出了一个不同往常的“青衣”形象,激活了古老剧种赣剧的艺术生命力。
“赣剧的发展不是我一个人就能推动的,也不是南昌大学一个学校就能做到的,这个需要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扶持。”作为南昌大学赣剧艺术中心主任的陈俐呼吁更多人关注赣剧未来的发展。她就曾在人民代表大会上,陈俐提出让赣剧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本的提议,而现在这个提议也已经在江西的十数所小学试行,音乐老师会向小学生教授赣剧,普及赣剧文化。“我希望赣剧这种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这个群体中能越来越普及,他们必须要先了解赣剧这种文化,先学会欣赏,才能越来越喜欢,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本土文化的传承。”
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成立于2005年,始终坚持探索传统的艺术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努力践行学校倡导的高校的文化引领与传承的功能。每年的校园赣剧文化周,经典赣剧《窦娥冤》、《临川四梦》等正一步步在大学生群体中开拓市场,开掘兴趣,呼唤更多人的关注了解,以保存这一方地方戏曲,而一代代赣剧人也在身体力行,演绎着“痴情终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