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过后的体会来得更加深刻。”5月17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我校新闻学硕士研究生郭慧敏说的这样一句话,这也正是她在整个“追寻”活动中发出的心声。
5月15日―5月24日,我校郭慧敏、杨娜、胡唯哲、邢长江和胡飞军5名同学和厦门大学的5位同学组成人民日报社“追寻”桂粤琼小分队,在广西、广东和海南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追寻活动。因为亲历,所以深刻。一路上,他们用文字、用言语、用影像记录下发自内心的感触和思考,共发表了实名微博3000余条,博客25篇,拍摄图片4000余张。“南昌大学”这四个字也因此频频出现在人民网上,并成为参与“追寻”活动的18所学校中受关注程度的第一位。追寻归来,队员们便携同着累累硕果。
来之不易的机会
“追寻”是人民日报社为庆祝建党90周年,组织策划的全国性大型主题活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选定90处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地点,由全国18所高校的90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9个小分队分三批进行寻访,通过参观、采访、座谈、调研等形式,将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与年轻一代密切联系起来。
参加活动的18所高校中多为“985”工程院校,分别由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4所高校,天津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2所高校和其他12个省市的12所学校组成,我校则作为江西省的唯一一所高校参加了此次活动。
经过学校的推荐和遴选,新闻与传播学系的郭慧敏、杨娜、胡飞军,英语系的胡唯哲和哲学系的邢长江最终组成了南昌大学小分队,由郭慧敏担任队长。这次机会对于整个小分队的每一位成员来说,意义重大,肩上的责任也不轻。5月5日,从北京参加完启动仪式回来的队长郭慧敏就立即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给大家分配起任务来,有关寻访地点的背景材料、革命历史和经过以及革命的代表人物等等信息的搜集,时间的安排,机票的订购等等问题都被列入了任务范围。
于是,还没有等到分队出发的时候,我校的队员们就已经热火朝天地行动起来了。小分队的每一位成员不但成绩优异,还具备了扎实的文字功底,他们中间,大多都有着在报纸、期刊发表论文和文章的经历,郭慧敏和胡飞军还曾参与撰写过相关的书籍。因此,他们对接下来的发微博、写博客充满了信心。
一次心灵的追寻
5月14日,我校5名队员到达南宁,与厦门大学小分队汇合组成“追寻”桂粤琼小分队,由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主任杜飞进领队,我校郭慧敏担任桂粤琼小分队队长。怀着激动的心情,桂粤琼小分队踏上了广西、广东和海南十天的红色之旅。
15日到17日,小分队在广西先后赴田东县、百色市、兴安县、桂林市参观了红军码头、红军船、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百谷红军村、百色起义的指挥部旧址粤东会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界首镇湘江渡口“红军堂”、光华铺红军烈士墓等地。“如果说以前的历史停留在课本上,那么现在看到的是有血有肉,鲜活的复原的场景。”新闻系的胡飞军在微博上说到。英语系的胡唯哲也在博客中说:“之前对形式主义的错误只是一个概念化的印象,而在经历了截止到现在为期四天的追寻活动之后,我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不好好的用心去体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的话,就不可能会有真正可能改变一生的心灵感悟。”
18日到21日,小分队从广西追寻到广东,在广州、惠州和梅州参观了毛泽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三大旧址、广州起义纪念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东江纵队纪念馆、叶挺纪念馆和叶剑英元帅纪念馆。一个个闻所未闻的历史故事、一张张黑白照片、一幅幅军事地图、一件件战斗实物、一句句慷慨陈词,让小分队的队员们仿佛置身历史,让他们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校学生邢长江观看后说道:“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指引着人们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激励着人们建立起一个更加完美的社会,通过实地了解广州起义的史实让我真正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而在追寻的最后一站海南,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传奇,理解了共产党的领导、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琼崖革命胜利的最根本原因。5月22日―24日,“追寻”小分队先后参观了工农红军琼崖纵队改编旧址、母瑞山革命根据地旧址、琼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和红色娘子军纪念馆。
新闻系的杨娜在微博中说:“海南的琼崖纵队艰苦岁月,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当年恶劣环境,娘子军解放自己的举动,留在脑海记忆中翻滚,久难平静。”
忆往昔,看今朝,桂粤琼小分队一路追寻,一路感悟,对他们来说,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旅途,更是一次心灵的追寻。
十天的追寻,一路收获,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深深印在了小分队成员的心上。十天追寻,让郭慧敏的心里引起了共鸣,在博客中,她这样写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正是因为共产党员以行动感召人,以真情打动人,以生命挽救人,才在革命的历史上和社会的发展中书写下党的传奇。”
人生的特殊体验
在这次“追寻”之旅中,除了各个革命旧址带来的震撼和感慨,小分队也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学唱红歌、和老红军座谈、露营野外、重走红军路、试吃革命菜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记忆。
在广西田东县的百谷红军村,队员们和30多位身着壮族民族服装的老年人合唱团学唱红歌《建立苏维埃政府》,深深为老人们的精神所打动。杨娜介绍说:“合唱团的成员大多是红军家属和后代,其中最年长的有84岁,最年轻的只有36岁,平均年龄60多岁。老人们为了使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自发组成合唱团。他们说,不但要把这些歌唱给大家听,还要唱给子辈、孙辈听,永远记住我们的先辈曾经为我们的生活付出了多少努力。”“在百谷红军村见到老红军的家属,听到壮族人民当年的红歌,深受感染的队员,有的默默记笔记,有人陷入沉思,更有人潸然泪下。”胡飞军记录下当时的温情现场。
每到一个红色老区,总会有经历过曾经那段风雨洗礼的老人给队员们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这些老红军,老革命,是党历史上的年轮,每一岁记忆,都有每一圈光辉。曾经担任过东江纵队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办公厅副主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91岁的欧初,在海外留学参加革命的97岁的老人刘坚,琼崖纵队的领导人冯白驹的女儿冯尔超,101岁的红色娘子军王运梅和大家一起座谈,讲述过去的激情岁月。邢长江激动地说:“前辈怀抱着美好生活的理想而做出的付出换来了今天理想的生活,以致于我们新的一代再来面对着这幅锦绣河山的时候总是油然生起了一种景仰的心情。”
“露宿野外、重走红军路、试吃革命菜”成为小分队在海南最难忘记的一段经历。迷彩服下的队员们显得格外精神,他们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王学广的带领下,沿着崎岖的山路,钻过密林,避过蚂蟥,到达当年18名红军壮烈牺牲的“红军潭”。经过一上午的跋涉,当队员们汗流浃背地走出深山时,招待他们的是“革命菜”。队员们说:“我们现在吃的‘革命菜’都是放油炒出的,味道只是略苦,当年白水煮的一定难以下咽。”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一碗碗小小的革命菜里变得意味深长。
收获累累的硕果
每到一个省份,小分队就会收到一段特殊的寄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寄语:广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和红军突破湘江战役等都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画卷。在建党9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人民日报社组织在校大学生来广西开展‘追寻’主题活动,寻访红色足迹、重温光辉历程,很有意义。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希望通过这次活动,重温理想、坚定信念、增长才干,继承光荣传统,沿着先辈的足迹不断前进,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寄语中说: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也是英雄辈出的红色土地,他希望青年学子缅怀先烈伟绩,继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寄语: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党是革命的中坚,党是理想的支柱,党是奋斗的航标。今天我们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就是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开创新的伟大事业。党历来把希望寄托于青年,希望青年朋友通过在海南的‘追寻’体验,传播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传播海南人民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火热激情。
一路的追寻虽然辛苦,但它带给每一位队员的感悟和思考要远远胜过于此。在忙碌的行程中,小分队坚持晚上发微博,写博客,并向学校及时传回追寻手记和现场报道。他们的努力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人民网“追寻”专题网页中,南昌大学的受关注度在参与活动的18所高校中多次名列第一,队长郭慧敏的微博、博客数量在90名学生中也一度高居榜首。期间,队员胡飞军、胡唯哲、邢长江的博文《党的先进性一脉相承》、《群众,党最坚固的基石》、《特殊的组织生活会》分别在5月21日、5月28日和5月31日的《人民日报》第五版上发表。
此外,小分队的活动和表现还受到了广西、广东和海南三省当地媒体的积极报道。广西日报、右江日报、广州电视台电视台、海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播报了他们的追寻之旅,并相继转载了他们的精彩博文或微博。
在这十天的回顾中,他们有着说不完的感动和感慨,每一个故事都可能带着血迹,还有一丝没来得及风干的泪痕。在这五位南昌大学学子的眼里,这十天,将深刻地影响他们的一生,引导他们对青春,完成一次新的认识和征程。
巍巍昌大,泱泱赣水。五位队员秉持南昌起义的精神火种,重谱井冈山会师的歌声,带一抹瑞金政权的鲜红,在三省十一地间,传递着传承的脉搏和青春的问候。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主任杜飞进称赞他们的表现:“英雄的南昌城!英雄的昌大人!”
抚今追昔、回顾展望,党的奋斗足迹,等待年轻人去追寻;党的光荣历史,等待年轻人去思索;党的优良传统,等待年轻人去弘扬;党的光辉业绩,等待年轻人去增创。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一场对历史也是对现实的追寻,正在这五个人心灵的深处引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