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务员的报名考试都备受关注,不论是国家公务员或是地方公务员,报考人数呈年激增的趋势。“你报考公务员吗?”一度成为今年高校里的流行语。纵然现在公务员“一职难求”,尝过公务员酸甜苦辣的人,才真正通晓个中的滋味。公务员,到底是金饭碗还是围城?
据统计,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80万。竞争最激烈的是中央党群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竞争比例平均为1:162。 公务员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最大的就业热门。
针对日益增长的报考热,记者走访了本校部分面临就业或择业的学生。调查显示,47.9%的同学表示会去报考公务员,其中曾在学校社团担任学生工作的学生显得更加积极;40.7%的同学持观望态度,表示看情况再决定是否报考;仅11.4%的同学明确自己不会报考。
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也跻身到报考公务员的洪流中。05级工业设计一毕业生接受采访时向记者透露,“这一年我们班报考人数占总班级的10%左右,对于当前毕业生普遍面临的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他们早已做好准备,图求的也只是毕业后的稳定。”05级播音班宋姓同学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幸运地通过了省级公**,接受采访时称,其自身的优势得益于高频率的参加校内组织社团活动,接受一定的社会锻炼,接触各种不同的人,为自己在非专业领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
把如此炙手可热的公**比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点也不过分。眼见这条独木桥越来越窄,却为什么令众多大学生们趋之若鹜呢?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的时代俨然已经过去,如今扩招后的大学如同流水线上产出的工业品,有次有粗,有优有劣,许多人在为找工作发愁的同时,公务员,作为就业的一个去向,尤其是作为普通民众进入政府机关的一个好途径,必然会成为许多人的梦想。
在关注毕业生去向的同时,放眼校园,大肆渲染公务员的舆论造势铺天盖地。充斥着招考信息的宣传单培训班、名师讲座、经验交流会、实战演练活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许多新生刚入校就已经被家长灌输思想,立志报考公务员;有些甚至牵涉到专业志愿的选择。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决定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大多数人眼中,公务员是难得的金饭碗,使得好,自然一生无忧,倘若使的不好,恐怕是自掘坟墓,让自己陷入围墙绝境之中,不能自拔。最近温州、广东、江苏等地陆续出现公务员辞职下海经商的现象,也无疑给我们的考公务员大军敲响了警钟。当初报考公务员的盲目、盲从心态,当年追捧的“金饭碗”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顷刻间竟然变成了事业成功之路的围城,可叹。
一名优秀的公务员应当是专业人员和内行领导的结合体:除了具有专业特长外,还要具有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以及较高的政策水平。在压力挑战素养的时代里,试问:公务员还好当吗?将要实施的《北京市国家公务员教育培训“十五”规划》对公务员上岗有了更高的要求,该《规划》中提出了要提高公务员的业务素质和行政管理能力,具体措施包括规范初任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80学时;深化专业知识培训,确定两门以上专业课程进行强化培训;在公务员中开展“讲英语活动”,对一般公务员要求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生活英语口语,进行简单交流,掌握日常英语对话100句以上。尽管当公务员有职业和收入都相对稳定、握有公共权力的好处,但应该是收入稳定却也相对较低,职业稳定却必须在严密的公众监督下小心做人,公共权力则应该兑换成为公众服务,而不是滥用权力,更不能以权谋私。
在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首届公务员文化节之成长座谈会上,一位99级成功考取南昌海关公务员的同学针对公务员的发展趋势谈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随着国家机制的不断深入完善,必然打破公务员“金饭碗”的神话,统一工资福利待遇,向基层化改革。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建立服务性政府,公务员岗位向服务型转变的趋势已不容阻挡。随着公务员待遇的日益法治化、透明化,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权利寻租空间变小,公务员职业将慢慢走向正轨。”面对摩拳擦掌的考公务员大军,她建议要冷静分析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是否合适,是否有远见卓识,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能力,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注重对弱势群体服务的意识。政府、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要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引导,多渠道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偏差,引导大批青年学生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年代,竞争必定导致伤痛。公务员一种职业,对于个人到底是“金饭碗”还是围墙,恐怕也只有那些疲于奔波的人自我掂量。机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将能力发挥到极致需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之于社会,之于个人,是必不可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