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辛亥百年话迁都
  • 作者:张芊芊 杨小琳 摄影:张芊芊 杨小琳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1-09-16字体:[
  •      

         1911年的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命运。革命之后,国家首都几经迁徙,其中历经了怎样的故事呢?9月17日上午,继《“国会”与辛亥革命》这一讲题后,北大学者、博士生导师袁刚教授继续为昌大学子讲述辛亥革命后,中国首都可能出现的迁徙和变化。
     
         “超大型城市北京,作为首都已经不堪重负了。”袁刚教授从首都北京的现状入手,说明当下应迁都的原因。作为超大型都市,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两千万,其中户籍人口1246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726.4万,加上其他一些无法统计的、短期流动的等,其总数早已突破两千万。而城市的过度扩展也带来了水、电、能源、土地等问题。资源等各方面的匮乏预示着北京已不适合成为首都,袁教授认为迁都才是北京维持良性发展的唯一出路。
     
         “我国自殷商时期就已有因水而迁都的先例,西周、两汉、隋唐、明清都出现了设正副两都的情况,因而迁都的做法是可行的。”很多人怀疑迁都的可行性,袁教授从正面予以解释。
     
          就迁都迁向何方的问题,袁教授从辛亥时期孙中山先生的态度说起:“1902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太平天国洪秀全定都金陵的功过有评价,即‘定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若’,可见他十分看好武汉。武汉‘居中驭远’、‘绾毂南北’,而京广线与长江交汇,更使武汉的地利形胜,有如北宋汴梁以运河黄河之交汇,取代关中而为天下之中心。”
     
          与孙中山的观点不同,对于迁都,袁教授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迁都首选江西九江。对此,袁教授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论述:从世界各国迁都之例看,都是选择内地中小城市。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迁都也是促进落后地区开发的重要举措。如哈萨克斯坦告别美丽边城阿拉木图,到中部旷野新建阿斯塔纳作为首都;巴基斯坦告别大城市拉瓦尔品第,择新地另建伊斯兰堡为新都。
     
         “之前首都选址首先考虑的是政治控制军事战略,现在则多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量,要兼顾地理资源、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国家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
     
          接着,袁教授就九江能成为迁都首选的原因做了更为详细的分析。九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凡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战争,胜方都不能不掌控九江,如赤壁之战,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太平天国石达开与湘军曾国藩鄱阳湖决战。
     
         “长江流域居住着5亿多人口,以上海为龙头,重庆、成都为龙尾,九江正好居其中。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九江可以取代武汉而居于中国地理中心的地位,成为中国新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套用孙先生的一句话,我认为‘居中驭远,莫若九江’。”
     
           在热烈的掌声中,袁教授结束了在昌大的讲座,并对现场同学的提问进行了耐心详尽的解答。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