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来,不仅在形式内容上做到出彩,在其意境的营造上面同样要用到十足的力气。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那些流传千古的佳作都有其独有的文化意境。从古代的清丽诗歌,到现代作家作品,意境美一直是一个判断作品好坏的重要依据。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强调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其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是“境生象外”,虚实相生,“可以意会,不能言宣(言不尽意)”。而就强调意境的程度来论,古典诗歌无疑是最典型的代表,一首诗歌如果没有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样式而存在着,诗歌创作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整合体,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态荷载着诗人的心灵世界。意境美是其关键之处。
先来看一首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寥寥几句,通过营造凄凉的氛围,把主人公那种由于思念而生的幽怨刻画得栩栩如生。比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词的运用,突出主人公万分焦急思念的模样,并加强其冲击力。“而在整首诗中的众多意象如“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更是将整首诗串联起来,使忧伤的感觉贯穿始终,读者始终沉浸于伤感的感情基调里,随着主人公一起,为那远方的恋人心伤。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也不例外,通过恰当的意象,整体上营造完整的意境,意境之美深入人心,读者读后,仍觉回味无穷,这便是意境之美所带来的回味。
诗歌作为发展了几千年的文化形式,在其文化积淀也是颇多。许多意象已成为固定的象征,像我们提起大雁,便想起思乡情,游子意等诸如此类,古典诗歌正是靠这些美丽的意象,进而堆砌出华美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
再如在意境营造方面的高手柳永,他的词一直以华美的辞藻及浪漫的意境取胜。
且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诗,连用四个意象:寒蝉,长亭、骤雨以及隐含的柳这一意象。以即将死去的秋蝉所发出的嘶鸣开头,蝉附柳梢,加之柳在诗歌里“离别”的意味,直至长亭的骤雨打乱诗人的别愁,一气呵成的画面,连贯的描绘出离愁之浓,至此已成绝句。而随后的“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用了“酒”“柳”“岸”“风”“残月”五个典型意象。俗语说“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就像是愁思的象征,而“岸”的离别与风的刻骨相思之意相衬,至于天上的那一轮残月,则将诗人深夜未眠,仰天长叹的形象隐喻出来,至此,那份离情,便真是“绵绵无绝期”了。并且由这种意境的营造,作者深情巧妙地融入景象中,化境为情,实在巧妙。
至此,我只是举了两个例子,然而,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世界里,巧妙地有特色的意境之美又何止千万。诗词是高度浓缩的感情,正是由于其篇幅限制,只有用巧妙地意象营造美丽的意境,才能在短短数句里,将自己的一腔深情传递给读者。也正是这样,才有了那如诗如画的诗词。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样景物,背后都有其深含的意义和象征。
诗歌,这一中国文化里最灿烂的瑰宝,始终阐述或者向世界展示着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美。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外国人摇头晃脑,高声朗读唐诗宋词的样子,那诗词之美,如同历史长河里一朵朵浪花,晶莹剔透,把世人的千般感情,用最简洁也最有力的方式说出。意境之美之于古诗词,便是其灵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境之美,就在我们身边,并将继续传递下去,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