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怡 , 女 ,39岁 ,中共党员 ,医学博士,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第六批援鄂医疗队 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抗击新冠院内专家组成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抗击新冠院内专家组成员 。 先后援助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
自述
回想2020年2月12日那个不眠之夜,医院凌晨召唤,数小时内就集结了137名同志奔赴武汉——全国抗疫最大的战场,我便是其中一员。我没有时间感受焦虑和恐惧,没有时间与孩子、爱人好好道别。因为我知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经打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呼吸科医生的我,更是一名近2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责无旁贷,必当挺身而出,这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的使命。
科室的同事们竭力为我准备着上战场的防护用品、生活用品、食品等,看到大家为我做的一切,内心的感动无以言表,鼻子酸楚,泪水默默地浸湿了面部的口罩……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狙击战。
乘坐专列来到武汉。下火车那刻,整个站台除了我们医疗队的声音,是那么寂静,凄冷,我想象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心情及其沉重。一位多年前的好友——“老胡”,他一直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战斗着。春节期间同他联系,从他那里得知,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很强,重病人很重,他很累……。网络上意外看到他的一段采访视频,听到他的哭泣声,我感觉自己的心都碎了。那晚我第一次深深的体会到疫情对武汉人而言真是一场劫难啊!谁又能够逃避?作为一名呼吸科医师,虽未身处武汉,但实际上同新冠病毒的战斗早已打响。
经过2天的休整和培训,克服了心理障碍。2020年2月15日18时,我身着防护服全副武装的“另类装扮”,第一次同我的战友们进入隔离病房。初进病房,便感到憋气、胸闷、头疼、恶心种种不适,1个多小时我便出舱了。那天我们医疗队很忙,开科第一天,62张病床顷刻间全部收满。我有些愧疚,如此大的工作量,却因为身体原因,提前出舱,没能多分摊医疗工作。而就是那天,我所在的医疗小组以龚圆其主任为代表的几位男同胞在舱内工作了近8小时,挑战了身体极限。
此后的47个日夜里,我们137名医护人员团结协助转战2家医院(武汉协和肿瘤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诊治了114名患者,其中危重型4人,重型46人,出(转) 院(科)100人,其中不乏96岁高龄的老人以及合并多种基础病的患者,惊心动魄的抢救时常上演。记得有位合并心肌损害的中年女病人,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呼吸窘迫,病情危重。我当时也作为协和医院院内专家组成员之一参加了该患者的院内扩大会诊。在我们援鄂的医师群里,无时无刻不在播报着患者的生命体征,讨论着患者的病情,她的病情也牵动了我们所有医护人员的心。我们先后尝试储氧面罩给氧、无创通气,甚至考虑气管插管,终于,患者在我们医疗队华福洲主任的发明——新型简易呼吸器的辅助呼吸的帮助下并配合药物治疗转危为安顺利出院啦。
有2名我曾经管的病人病情也十分危重。一位是发热的老人,疑似COVID收入住院,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脑梗塞、冠心病支架植入、糖尿病、高血压、肾衰竭),临床处置非常棘手。徐建军院长联合护理部张超主任也多次联合查房看望该患者,并亲自诊治病人制定诊疗方案,医疗队内也进行了多次讨论。患者热退,2次核酸及抗体检测均呈阴性时,我受龚主任(医疗队副队长)委托,代表医疗队与协和专家组一同在线上讨论了患者后续的诊疗问题,专家组意见达成共识,患者核酸阴性可转诊协和西院针对基础病进行更为全面专业的治疗。我们一直为患者争取着在疫情时期得到最佳的综合治疗。
另一位患者是名年轻的小伙,可他却是一名反复发生了4次消化道大出血的酒精性肝硬化的病人。在病毒肆虐的日子里,他更是一名特殊的受害者。还记得那天上午10:30许,我刚查完房,病房传来了护士抢救的呼叫声。尽管我们一直给予抑酸、抑酶、降门压的药物,尽管我们一直非常小心的呵护着这名患者,担心再次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而危及患者年轻的生命,但不幸的事情仍然发生了。霎那间患者频繁的呕血,面色瞬间苍白,出现了一过性的意识丧失,血压下降,病房的护理战友快速反应,帮助患者摆好体位,鼓励安慰着患者。我和另一名值班医师陆鹏医师一起下着紧急的口头医嘱“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平衡液1000ml,上心电,准备吸引器,抢救车,申请紧急输血,泵上降门脉压力的药物”……大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系列的抢救措施。那一刻,大家不顾一切,完全忘记了这是名新冠肺炎的传染病人!那一刻,众人眼里只有那位年轻的病人,这或许就是作为白衣天使的本能吧。在积极实施抢救措施的同时,我连线龚圆其主任和消化科黄神安主任,他俩没有丝毫耽误,换上防护服,赶赴病房,患者很快接受了三腔二囊管置入术。在历经近5个小时的救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转诊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病人转诊的那一刻,众人终于松了口气,不少人都为这次隔离病房特别的抢救经历有那么点小激动,兴奋地议论着这些年第一次看到凶险的消化道大出血,第一亲眼目睹置入三腔二囊管!而我也正是在隔离病房中一次一次的磨练中成长。在全副武装的穿戴下,我觉得自己的呼吸越来越顺畅了,再也没有了恶心、胸闷的情况。人的意志是可以磨练的,人的耐力与韧性是可以不断超越的。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355354/5266931
编 辑:徐子琪
责任编辑:马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