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中国改革报》头版刊登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耿焱教授长篇专访
  • 作者:王志 、宋若铭 摄影:王志 、宋若铭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5-08-17字体:[
  •   

      

      编者按:8月12日,《中国改革报》头版刊登题为《“外交突围”之“推开中国西大门”——专访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耿焱》的文章。报道中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耿焱教授以个人独特视角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困难及其父亲——老一辈革命家耿飚同志外交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及感人故事,发人深省。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外交突围”之“推开中国西大门”

    ——专访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耿焱

      2015年4月20日—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巴基斯坦进行访问。这是2015年习近平的出访首站,也是他首次访问巴基斯坦。虽是首访,却是“仿佛回到亲如手足的兄弟家中”。 中巴关系“铁”,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网民亲切地称巴基斯坦为“巴铁”。但有几人知晓,“巴铁”是怎样炼成的?更有几人知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曾把“东南亚条约”和“巴格达条约”通过巴基斯坦连接起来,称为“新月形反华军事包围圈”。

      在伊斯兰堡,习近平说到:“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也是我的老领导耿飚先生曾经说过:‘中巴传统友谊必然像喀喇昆仑公路一样越走越宽广。’今天,中巴关系发展印证了他的预言。”

      岁月虽烟尘弥漫,历史总巨细遗靡。带着深深的敬意,2015年7月的一个周末上午,记者专访了耿飚的女儿、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耿焱教授。作为学者的她,儒雅睿智,朴实无华;作为革命元勋的后代,她心系天下,笔耕不辍,字字珠玑。透过她舒缓有致、淡定从容的讲述,往事如浩荡江河,奔袭眼底。

    打破封锁 推开“西大门”

      习近平总书记曾任耿飚的秘书。耿焱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谈到:习近平在担任秘书工作的3年时间里,其中两年耿飚在任。习近平说,那3年秘书工作对他有很大的作用,他可以参加很多中央的会议,参与一些军队、地方和外事的工作。

      回忆父亲,耿焱教授格外感慨。抚今追昔,她深情地说,人们评价父亲是戎马倥偬半生,战场硝烟尚未褪尽,便迅速完成了由将军到新中国外交官的转换。在20多年的外交生涯里,他担任过东西方不同国家的中国大使,为建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建设性外交关系,为捍卫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利益,为党和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诚哉斯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方敌对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政治颠覆、军事打压和恐吓,企图毁灭这个共产党领导的亚洲大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朝鲜战争,企图把刚刚建立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但毛主席以气壮山河的气魄挥兵朝鲜,抵抗住了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对我国实行全面的海上封锁。

      耿焱教授介绍说,1954年,在美国的策动和组织下,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8国代表,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订立军事同盟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即《马尼拉条约》,目的是“抵抗共产党的侵略”。1955年2月该条约生效,各缔约国成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

      同年,伊拉克和土耳其两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签订了《伊拉克和土耳其间互助合作公约》,即《巴格达条约》。随后,在美国的策划下,英国、巴基斯坦和伊朗3国相继加入条约,建立了“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个军事同盟组织也具有反共反华的性质。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时,美国在拼凑针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围圈时,就选中了巴基斯坦这个连接中东和东南亚的南亚国家,作为构成其军事、经济锁链的重要一环。当时人们把“东南亚条约”和“巴格达条约”通过巴基斯坦连结起来,形象地称为“新月形反华军事包围圈”。在这个包围圈里,不为外界所知的情报谍战、军事演习、领空挑衅、军舰威慑等活动此起彼伏,而擦枪走火事件更是时有发生。

      政治上,美国要求北大西洋集团及其他一些国家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性,并且操纵联合国阻挠新中国派合法代表取代被国民党非法占据的席位;经济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阻挠所有国家的商船进入新中国的港口。

      即便是今天,虽然我们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由美国所重构的“新月形包围圈”依然存在,如影随形地抑制着崛起的中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的智慧。

      耿焱教授说,1956年,在我国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国家实行了新月形军事包围的时候,毛主席提出了与巴基斯坦建立友好关系,在西方的包围圈上砍一刀,是一个宏伟的战略突围计划。而耿飚就是这突围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1956年,耿飚由瑞典大使任上与巴基斯坦的韩念龙对调,任驻巴基斯坦大使。有趣的是,瑞典与巴基斯坦,一冷一热,气候截然相反。两个大使,一个从冰窟跳进火炉,一个由火炉掉进冰窟,被毛主席笑称一个“冷处理”,一个“热处理”。据《耿飚回忆录》记载,当年9月,毛主席召见耿飚时说:“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连接西亚和东南亚,因此,帝国主义把它作为对我国实行军事包围的重要环节,而中巴友好则有助于打破这个反华军事包围圈……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处在我国和西亚、欧洲、非洲之间,因此,它是我国从西面通向世界的大门。打开这扇西门,无疑有助于挫败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现在,我们对外单靠南门(指香港)还不行,应该打开西面的大门。”

      耿飚当然明白毛主席所说的南门是指香港。现在帝国主义封锁我们,我们只有香港这个南门还不够,的确应该打开巴基斯坦这个西大门,建立一条通向世界的国际通道。

    相互援助 山高水长

      带着深切的嘱托和厚望,耿飚来到巴基斯坦,他深知肩上的重担。他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是我们外交的长处,不是弱点。因为我们能从自己的切实感受去体会人家,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去考虑世界上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是互相帮助的关系,这样人家就会把我们当真心朋友。从此,“打开西大门”战略决策的使命感贯穿于他任驻巴基斯坦大使的每一个日夜。

      耿焱教授介绍说,由于当时巴基斯坦的总督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曾任地区总司令和国防部长,将军对话将军,所以他对耿飚以往的军事生涯表现出浓厚兴趣。耿飚向米尔扎讲述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往事,赢得了米尔扎的尊重,称耿飚是“长征中的英雄,名符其实的将军”,并约定一起打猎。以后,同巴方领导人一起打猎,彼此沟通交流感情,也成了耿飚的一项工作内容。说到这里,耿焱教授笑称,至今家中还有那么多的打猎服,都是父亲当年留下的。

      这以后,耿飚以大使身份陆续陪同周总理、贺龙元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巴基斯坦。为纪念这段珍贵往事,耿飚曾在大使馆院子里种植楠竹。如今楠竹茂密成林,而为发展中巴友谊建立丰功伟绩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已先后作古,令耿焱教授十分感慨。所幸者,习近平总书记已把伟人们的宏图伟略变为现实,中国不但推开了巴基斯坦这扇“西大门”,同时也实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所盼望的战略突围。

      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巴关系,经历了时间和友情的考验。耿焱教授解释道:“中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向前发展。中国和不少国家的关系都经历过波折,但中巴没有。”在《耿飚回忆录》中,其中有一个章节是:“援助是相互的”,这或许可以验证耿焱教授的解释。

      当时,巴基斯坦东巴遭受自然灾害急需粮食,巴方希望中国予以援助。经耿飚向国内汇报并建议,周总理亲自批示:同意卖给巴方60,000吨大米,按正常贸易价格计算,另外赠送大米4000吨,以帮助灾区人民克服困难。这在当年,可是一笔数目不小的惠赠。

      在协议签字仪式上,巴基斯坦外交部长主动向耿飚提出,美国援助巴基斯坦的面粉,口袋都印上了“美国援助”的字样,中国援助的大米,也可以在米袋上印上“中国援助”的字样。耿飚认为,美国这样标榜对别人的“援助”,未必能收到它所希冀的效果;而我们援助巴基斯坦,是基于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对东巴灾区人民的同情,是出于帮助东巴人民克服困难的真诚愿望,别无其他目的,因此,我们不能仿效美国的做法。于是,耿飚只让巴方在米袋上印上“中国”,说明这些大米产自中国就可以了,没有标明“援助”字样。

      援助大米运抵东巴时,巴方官员看见米袋上只印“中国”而未印“援助”,十分感动,对我使馆人员表示,中国不利用援助来抓宣传资本,是对巴基斯坦的真诚支持。甚至,在巴基斯坦粮食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公布中国援巴粮食情况时,一再赞扬说这是慷慨的援助。当他发现我国新华社驻巴记者所写的英文电讯稿上没有“慷慨的”字样时,便提笔在稿件上加了“慷慨的”这个充满感情的形容词。巴基斯坦新闻舆论界对中国援助的反应异常热烈,许多报刊在报道此事时,异口同声地称赞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不抱政治目的”“真诚”,并说这种援助体现了巴中两国间的亲密友谊和团结合作,有些报道还把我国使馆的外交人员誉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每当巴基斯坦领导人向耿飚表示感谢时,耿飚总是按照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教导对他们说明两点:第一,由于我国的经济还不发达,所以对外援助是有限的,只能尽力而为。第二,援助是相互的,我们此次援助了你们,但你们也在其他方面援助我们;正是通过相互援助,我们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在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相互关系中,“援助是相互的”奠定了中巴两国政府、两国人民山高水长的主旋律。

    战略突围 来之不易

      耿焱教授感慨地说,半个多世纪过去,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在这个“新月形包围圈”上已经砍出了许多缺口,包括与巴基斯坦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建设从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通往我国新疆喀什的喀喇昆仑战略公路;我们与泰国友好政权建立亲友般的睦邻关系,国家在2014年宣布在泰国开挖卡拉运河,减少我国远洋油货轮对行驶马六甲海峡的依赖性。过去,我们经由马六甲海峡需行驶18,000海里。虽然这些布局没有能够完全实现,但中国终于在2015年春季完成了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口工程的建设并获得了港口的经营权。今年4月20日,习近平主席亲临港口,主持启用剪彩仪式,标志着当年伟人定下的战略宏图,由习近平主席推动变为现实,全世界为之震惊。

      在伊斯兰堡的28小时里,巴基斯坦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真诚与高规格礼遇接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据巴基斯坦GEO电视台报道,巴基斯坦8架“枭龙”战机组成编队在巴境内上空为习近平的专机护航,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和总理谢里夫亲自到机场迎接习近平。习近平主席此次访巴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此,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全天候就是风雨无阻、永远同行的意思。

      中国政府在双边关系中使用“全天候”一词,仅对巴基斯坦一国,这足以凸显两国关系的特殊性、重要性。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态度鲜明地告诉世界:巴基斯坦在历史上给予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巴基斯坦,有决心把中巴友谊一直发展下去,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印度教徒报》在《习近平在巴基斯坦启动460亿美元投资计划》的文章中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伊斯兰堡进行历史性访问期间,启动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计划——“中巴经济走廊”计划。中巴此次签署的协议涉及基础设施项目、能源、农业、教育、电信等领域。其中数十项协议都与“中巴经济走廊”战略有关。这项战略被视为喀喇昆仑公路建成之后,中巴又一重大的互联互通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将通过经由巴基斯坦的集公路、铁路、商贸区、能源项目和管道线路为一体的庞大、复杂的网络,把中国欠发达的偏远西部地区与巴基斯坦连接起来,为中国进入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提供通道。德国《焦点》4月20日发表题为《中国和巴基斯坦为经济走廊打响起跑发令枪》的文章称,中国想通过建立穿过巴基斯坦的经济走廊直接进入阿拉伯海。在习近平对伊斯兰堡进行访问期间,两国为建设从巴基斯坦瓜德尔港至中国的经济走廊签署了多项基础设施和能源协议。这条经济走廊全长3000多公里,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和油气管道在内的贸易通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1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双方签订了规模达46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兴建“中巴经济走廊”,丝路基金的首个对外投资项目花落巴基斯坦水电项目。

      对此,军事家的评论说,“中国终于实现了战略突围”,实实在在地在美国对华军事包围圈上砍出一条大豁口,这一切浸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领导人的努力与心血,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对此,耿焱教授的评论是:中国外交战略在巴基斯坦实现了突破,充分证明毛主席当年的战略智慧与思想的无比正确性。从习近平同志主政至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外交活动始终围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争取有利条件的核心,全面铺开、凸显重点,点面结合、精心设计,主动开拓、讲究实效,也更加灵活、从容,显示了全球布局的大视野、大手笔,以主动进取、积极作为、高潮迭起的外交突破,展现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外交特色。

      耿焱说:“1979年中央决定由我父亲耿飚任军委秘书长,就是考虑一个开放的中国必须也能在军事领域与国际接轨,而耿飚具备丰富的国际战略知识与外交工作经验,同时具备丰富的军事实战经验。因此他是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的人选。记得父亲当年任驻巴基斯坦大使时,我国援助巴基斯坦建立造船厂,也把船舶制造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教给巴方。巴基斯坦则向我国传授麻棉纺织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当时我国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缺少获得先进技术的途径,巴方有关部门就把一些先进的机械设备转让给我们,这无疑有助于打破美国对我国实行的科技封锁。所以,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耿焱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始终不渝奉行和平发展战略,坚定地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又适时地提出了共赢的思路。共赢的思路是化解国际上对我担心、忧虑乃至恐惧的重要思路。因为,中国政府不但致力于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而且有着更高的目标,就是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

      耿焱进一步解释说,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提到过“命运共同体”概念,但这条路怎么走,未来怎么发展,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从现在来看,通过打造中巴两国命运共同体,能够树立起一个可供参照的标杆,而最终目的是要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既然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互相为对方考虑,那么建立这种紧密关系的唯一途径就必然是合作共赢。任何不考虑别国感受,甚至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做法,都不可能真正赢得对方的信任。尤其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等倡议之所以广受欢迎,关键在于它们都建立在合作共赢的理念之上。我们发展了,也希望邻国发展,分享发展的红利。习近平提出的“亲、诚、惠、容”四字方针与老一辈革命家的战略智慧一脉相承。

      耿焱最后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构想,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同时,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维护周边环境,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更具非凡意义。

      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巴关系,经历了时间和友情的考验。中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向前发展。中国和不少国家的关系都经历过波折,但中巴没有。在《耿飚回忆录》中,其中有一个章节是:“援助是相互的”,这或许可以验证耿焱教授的解释。

      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构想,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链接:

      http://www.crd.net.cn/2015-08/12/content_16639363.htm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