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0日,江南都市网以《大鲵在井冈山游出致富路》为题,报道我校“与鲵同行”团队帮助井冈山农户养殖娃娃鱼,助力乡村致富。详情如下:
以前我们都是‘盲人摸象’,现在有了科研团队指导,养大鲵的信心更足了。”5月14日,正值大鲵培育选种关键期,看着养殖基地培育池里的大鲵正健康生长,江西井冈山45岁的养殖户杨志平十分开心。

杨志平养的大鲵
大鲵又叫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一直以来,其作为我国两栖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井冈山地区的特色保护和利用品种。
井冈山,一片红色的土地,也是一座绿色的宝库。在这里,不少村民在山地开展环沟养殖,对大鲵进行繁育、养殖,以此增收。杨志平便是其中之一。
可是,多年来粗放式养殖带来的大鲵种质混杂、培育和养殖阶段易生病、成活率低等问题接踵而至,急需规范的科学养殖方式来提高大鲵产量、质量。

查看大鲵情况
“大约10年前,我有一批大鲵种苗大面积患病,身上出现了白色、红色的斑点,危在旦夕。幸好南昌大学团队及时查明其病因、对症下药,那批种苗才得以保住约七成。”养殖户方永乐说,当时一条大鲵的种苗售价最高可达1万元,南昌大学副教授简少卿及其科研团队的技术帮扶为他及时止损,并注入一针大规模养殖大鲵的“强心剂”。

南昌大学“与鲵同行”团队在给当地农户进行大鲵养殖技术培训
送苗种、送技术、回收产品……南昌大学“与鲵同行”团队以“政府+科研团队+企业+农户”模式,为当地大鲵养殖产业兜了底——帮大家解决养殖、培育中遇到的问题,还不时组织专家教授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和进行技术指导。
“以前我养大鲵都是凭经验靠感觉,有时幼苗成活率不到一半。专家在种质、水质、饵料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还会定期来查看大鲵生长状况,真是帮了大忙。”今年70岁的养殖户杨玉庭说,2012年,当地50余户村民共同成立了井冈山市茅坪乡杨亚娃娃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能养殖大鲵1万多尾,销售约3000斤。简少卿及其科研团队为合作社带去了科学的选种培育和养殖技术。如今,当地大鲵幼苗成活率最高能达到95%,越来越多人加入了大鲵规模化养殖行列。

“我们对6项大鲵繁育与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进行了示范推广,并通过‘两送一回收’模式带动井冈山56户农户每年共增收近50万元。”简少卿介绍,未来,该团队将力争将技术服务覆盖江西大部分地区及周边省份,带动养殖户250户以上。
原文链接:
http://www.jnds.com.cn/system/2024/05/20/030275242.shtml
编 辑:周佳瑾
责任编辑:程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