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6月17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赣剧《红珠记》全国巡演第三轮第二站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喻晓社、副校长朱友林来到北京,并与现场1000余名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演出结束后,喻晓社与演员交流时,对《红珠记》的演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指出:“通过这次赣剧的演出充分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赣剧之所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各位艺术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各位老师和学生,继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为文化自信、为我们南昌大学创一流学科高校而努力。”

为了观看这场演出,北京各大高校的师生早早地来到现场。演出场面火爆,观众反响热烈。每一幕的演出,台下观众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歇。南昌大学交响乐团现场奏乐,与演员的演出高度契合,现场气氛激昂,灯光闪亮,音效迫人,灯光和配乐将气氛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极具震撼力。演出结束后,演员们依次上台谢幕,很多观众感谢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并留在台前迟迟不肯离去,纷纷拍照留念。

该剧在对传统元素进行吸收和借鉴的同时,增加了创新的成分,双人舞与群舞交织在戏曲表演中,西洋管弦乐和赣剧三大件融合在一起,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让现场观众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该剧由赣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主任陈俐教授领衔主演。整部戏里,虞佳姝的扮演者陈俐扮相惊艳,时而是雅致的大家闺秀,时而又是雍容华贵的皇妃。在这部对演员演技和内心戏表演有着极大考验的戏剧中,陈俐教授,以大段的唱腔、水袖等形体表演的形式,将赣剧最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

原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原文化部艺术局全国重点剧目指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康式昭谈了对《红珠记》的印象,“该剧各构成要素都颇讲究,台上青春靓丽,魅力四射,龙套群角,都很养眼。舞台设计制作,简洁大方,富表现力,灯光运用,尤添光彩。在二度创作方面,制作方的确下了大的功夫。就艺术院校助推剧作而言,我认为: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合为一体,好处甚多,个中经验,大可总结推开,以广收效。”
现场观众观剧后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北京大学学生李芳华说:“能在北京看到这样独具特色的南方剧种,真是很幸运,故事婉转动人,以凄美的爱情映射着深刻的社会内涵,舞台背景简约而不失典雅,含蓄而又唯美。现场音乐与故事发展高度契合,极具爆发力,创设了独特的现场氛围,真是一场视觉盛宴。”
“我觉得这出戏,整体来说,场面很壮观,舞美灯光特别应景,我尤其喜欢蓝色灯光所创造的忧郁氛围。现代舞与合唱队的设计,别开生面,与我看过的昆剧与京剧很不同。演员们优秀并且很有特色,主角佳姝的声音动听,佳宝演的活灵活现,皇上的笑声震慑全场。正是这次演出让我了解了弋阳腔的婉转悠扬,唱词的通俗易懂。”北京语言大学王萌萌谈了自己对《红珠记》的独特感受。
中国农业大学江君也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红珠记》像是大家闺秀,富有内涵、美丽知性。从一道皇封降到四座泪漓淋,场场喝彩不断,虽结局凄美,但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该剧由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南昌大学青年舞蹈团、南昌大学交响乐团联合演出。已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南昌、九江、张家港、黄冈、金华等地巡演近百场,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近年来,南昌大学赣剧中心排演了多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剧目,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投入支持下,南昌大学得以继续传承传统文化并在各大高校演出,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真正地做到了高雅艺术进校园,并且扎根校园。南昌大学艺术家们的坚守,让赣剧成为南昌大学一张靓丽的名片。
原文链接:https://m.ifeng.com/blfhk/shareNews?forward=1&aid=cmpp_030060058780124&aman=&gud=&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