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中国社会科学报】把握人才成长规律 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5-07-24字体:[
  •   

    编者按:7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视点”版以《把握人才成长规律 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为题刊发我校教师彭迪云、李伊力合作撰写的理论文章。详情如下:

    63afa8f0b10e4ed09d561a0635cd217e.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为高校深化思政课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秉承“求是弘道 明德立人”的院训,坚持走特色化办学之路,通过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创新教学形态,拓展育人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筑牢青年学生“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核心阵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主动创新教学形态,着力构建开放、协同、立体的思政育人新格局。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指引,积极构建“横向合作、纵向联动、梯次分明、螺旋上升”的思政课育人新机制,着力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提高”的思政课建设新格局。学院深耕“思政小课堂”, 深入推进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教学团队以问题为牵引、专题作串联、团队为单元,打破校际界限,分赴不同高校讲授思政课,实现了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单打独斗向校际协同的转变。善用“社会大课堂”,打造“一课多师”“双师同堂”“师生同台”新模式,邀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负责人、军校教授、党政干部、企业家、律师、红色场馆讲解员等各领域专家走进课堂,共同授课(获评江西省相关示范团队 / 课程 5 项);扎根红土圣地,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获江西省“一线课堂”优秀成果3 项),与小平小道陈列馆联合打造的红色教育项目入选国家级“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借助红色文化馆打造“思政 + 艺术”沉浸式“场馆里的思政课”,通过场景模拟、角色体验、历史再现,增强育人实效,抢占“网络新课堂”。把握青年学生信息摄取特点,打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系列精品微课(获评江西省优秀微课 1 项、江西省“最美思政课”2 项),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等线上课程及资源库。建成线上红色资源库和 VR 虚拟展馆,引入 70 余部红色资源,打造“重走长征路”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增强历史体验感。

    强化科研支撑,赋能内涵提升。新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核心枢纽,其发展逻辑正经历深刻变革,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已非简单的理念倡导,而是关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战略人才储备的必然选择。高水平科研是深化课程内涵、破解教学难题、反哺教学质量、精准解答时代之问的强劲引擎和动力源泉。学院拥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南昌大学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等6个重要研究机构,为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提供了坚实平台。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等项目 29项,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一般项目等 17 项,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学术报刊上发表论文 492 篇;出版专著 38 部;荣获全国及省部级优秀成果奖21 项;研究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及省部级单位文件采纳共 38 篇。学院坚持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案例和教材,为实现高质量教学、培育具备扎实理论素养的时代新人提供重要支撑,已成为南昌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获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优化育人生态,涵养新人素养。 思政育人不仅在于显性的课堂教学,更在于隐性的文化熏陶和环境塑造。将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营造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育人氛围,对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价值追求、人格品质和综合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院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育人功能。例如,开展“信仰之路”微党团课大赛,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争当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组织师生观看《后池新愚公》等影片,激励师生将个人价值融入时代使命;持续举办“求是”读书会,组织师生深入研讨《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形成稳定的研读群体,有效提升学生学术能力、夯实理论功底、促进师生交流;举办革命文化题材作品展,鼓励学生用艺术创作感悟革命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奋斗精神;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帮助毕业生准确地把握就业形势,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举办“前湖研讲”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南小研”微讲堂,充分发挥学院优秀毕业生的示范引领作用,践行“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建强师资队伍,筑牢育人根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大先生”队伍,是提升思政课内涵建设水平、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目标的根本保障和核心根基。学院打破学科壁垒和身份限制,构建跨学科、多层次复合型教学团队,从不同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进行解读,提升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学院联合省内 18 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组建全省最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共同体,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举行专兼职教师培训暨“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会,邀请教育部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及多位知名专家进行示范指导。作为江西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组长单位,学院积极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做备课导学,邀请国家级、省级讲课比赛获奖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包括举办江西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等活动,打破学段壁垒,搭建经验交流互鉴和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学院还建立了“院校省”三级教师培育培训网络:学院层面,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配备教学、科研双导师),完善“传帮带”机制;学校层面,依托专兼职教师培训班、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班等载体,拓展教师视野;省级层面,紧密协同教育主管部门,定期举办全省思政课骨干研修班(五年累计培训 800 余人)。

    在新征程上,学院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对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与认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贡献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

    (执笔人:彭迪云、李伊力,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159&eid=52113&idate=12_2025-07-23_A08

    编    辑:夏芸

    责任编辑:余韵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