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学习强国】凌华:我在抗“疫”一线的日子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0-03-27字体:[
  •   

    (一)逆行

    除夕,万家团圆之日。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工作多忙,这一天人们都会回家。

    这一天,江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总护士长凌华和丈夫陈世彪商量,先回趟东乡陪陪婆婆,再回南昌多陪陪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腊月二十八那天刚做完手术。

    计划总赶不上变化。

    这一天,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新冠肺炎疫情告急。

    年夜饭都还没吃完,与婆婆也还没拉上两句家常,凌华就接到电话——象湖分院设立隔离病房。

    作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总护士长,凌华知道,这个变化又一次打乱了她的计划,但是,作为已有2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只有以变应变,逆行而上。

    “我是党员,我先上!”她以实际行动响亮回答,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返昌、第一时间进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分院,成为江西首批进入抗击肺炎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从东乡赶回南昌的高速公路上,零星的车辆呼啸而过。道路两旁的村落,不时传来阵阵鞭炮声,灿烂的烟花把宁静的夜空装扮得色彩斑斓,仿佛能看到焰火映照着人们喜悦的脸庞。

    车窗外的这一幕幕,让凌华心头一紧。她知道,此刻,与她同住在一个小区的母亲,肯定依然坐在病床上,翘首盼望着她早点回家。可是,年近八旬的老人哪里知道,孝顺的女儿已经作出了“不孝顺”的决定。“妈,我要进象湖分院隔离病房了,忠孝不能两全,您多保重!等着女儿平安归来。女儿爱您!”编发完这条简短的手机短信,泪水顺着她的脸庞而下。

    此刻最害怕接到的电话,还是响起了。

    “孩子,能不去吗?”母亲的声音很小,语速很慢。

    “妈,你平时不是经常教育我,关键时候要挺身而出吗?”

    “你就说我刚做完手术,要卧床一个月,需要你照顾。”这个时候,母亲的声音不自觉地大了些,急了些。

    “妈,已经决定了,我得上。”凌华的话语里有点“硬”。

    一阵沉默。

    “你记得每天给我们报一声平安吧。”母亲的声音,又是平日里的温柔。

    “好!”

    母亲主动把电话挂了。凌华知道,她已经说服了母亲。

    “你安心去吧,家里还有我呢。”同是医院麻醉科主任的丈夫老陈关切的话语,让凌华的心彻底安了下来。老陈的确懂她。在往后的日子里,他和她妹妹等人,把老人安顿得很好。

    从东乡回到南昌,已是晚上9点10分左右。一抵达象湖分院,凌华便立即与其他同事连夜组建病区,收治病人。

    作为江西省护理学会外科护理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凌华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管理经验。在象湖分院,她的职责是全面负责隔离病房的护理工作。

    人力调配、统筹调度。发热门诊、急诊、隔离病房……如此大的工作量,一天最多260人次的护理人员倒班。

    要让护理人员休息好,就必须科学搭配好护理力量。而这样,凌华自己就无法休息好。一遍又一遍调整、搭配护理人员,每天当她忙碌完这些,都接近凌晨2点。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她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疫情期间护理人员排班方法:每一组由一名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合男护士、重症医学科护士、急诊科护士、普通病房护士等,这样既可以实现患者快速救治,也可以实现人员的调配和休息。

    其实,她的家离医院不远,20余分钟车程就能到。每天忙碌过后,她也想能和常人一样,回到家冲个热水澡,美美地睡上一觉。

    但,她不能!

    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凌华“泡”在了隔离病房。一身白色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口罩、防护手套,“全副武装”的她,穿行在隔离病房的每一个角落,一会儿与护理人员交代注意事项,一会儿向新冠肺炎患者投去温暖的目光,目光里含着笑。

    也许,患者看不见他,或者她的微笑,但相信能从他或者她的眼神里,感受到爱的力量;也许,戴上口罩仅需几秒钟一扣一压,而他或她,穿脱防护服就得花上一个多小时;也许,弯腰、俯身、伸手、蹲下,是再平常不过的动作,但他或者她,却要拖着笨重的身体,努力地让自己的动作轻盈,让患者在这些每天无数次重复的动作中感受爱的温暖。

    温暖是有力量的。在凌华和她的伙伴们的精心护理下,一位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那时,她们的目光里,依然含着笑,那样灿烂。

    (二)请战

    2月12日,深夜,凌华还在忙碌着。在他们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救治下,前一天,江西省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了。她得抓紧时间,把自己参与的点点滴滴整理出来。

    正是这个深夜,一封紧急电函打破了这份寂静。

    很快,凌华就知道了电函的内容。江西组建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这个任务交给了她所在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也是医院成立的第一支援助湖北医疗队。

    “你已经连续在隔离病房战斗了20个日夜,积累了新冠肺炎护理管理经验,你得去!”心底里的声音,不停地催促着凌华“赶紧报名”。

    “我是护理部凌华,我自愿请战,我在象湖隔离病房已经有了一些工作经验,如果医院派我去,我一定不辱使命,不计代价,不畏生死……”

    她成了医院第一个主动请战的护理人员。

    一封、两封、三封……

    请战书片言少语,与大红手印交织,辉映着一张张可爱的脸庞,穿透出无穷的力量。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

    半小时不到,141名医疗队员完成了紧急集结。

    趁着夜色,凌华打点完行装。这一夜,为何如此漫长?她多想立刻飞到武汉,用自己柔软的身躯,用自己丰富的护理经验,去为共饮长江水的同胞们减轻病痛,痊愈回家。这一夜,为何如此漫长?当天的平安短信已经给母亲发过了,她不知道怎样开口告诉母亲,自己要去武汉。

    短信还是发出去了!

    母亲没有再说他话,只是重复了那句“记得每天给我们报平安”。

    安抚好年迈的母亲,凌华考虑到工作方便,她的长发要剪掉。

    作为一名护理管理人员,她深知,如果留着一头长发,哪怕头发扎起来后,防护装备不能与头部完全贴合,在病房中工作,就存在暴露、发生感染的风险。

    凌华爱美,爱自己的长发。她清晰地记得,只在生孩子的时候,她唯一剪掉过那长长的秀发,那是唯一的一次。而此刻,随着根根发丝落地,她保护患者的决心更加笃定,保护好自己安全回家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2月13日,南昌,阴,东南风。凌华与医疗队踏上征程。

    往后的日子里,她将带领100名护理人员奋战在江城武汉抗疫最一线。

    院领导来了,同事们来了,家属们来了!

    “请大家放心,我一定会把她们平安带回家!”说这话时,凌华希望回家的时间很快,她也更明白平安的分量。

    老陈也来了!不过,老陈没空着手来,他带来了他调动各种资源,为医院募捐来的各种医疗物资。“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一定要保障一线人员的防护用具!”与即将远行的爱人对望,老陈深情地说:“等你回家!”

    平安归来!一句叮嘱,化为了医疗队员与家人、与爱人的约定。

    (三)出征

    江城武汉,凌华每年都会去。

    她记得,站在蛇山之巅的黄鹤楼远眺,“极目楚天舒”,武汉三镇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她记得,武大的樱花,摇红曳绿,彩霞织锦,特别是樱花树上的莺声叫得如此婉转动听。

    她记得,虎泉极具诱惑的小龙虾。

    ……

    但是,这次江城之行心情不同、意义更不同。

    他们的目的地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医疗队将整建制接管医院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

    坐在大巴车上,望着这座已失去往日热闹的城市,冷清的街头,只有这一列车队正孤独地行驶着。凌华拿出手机,给远方牵挂自己的人,自己牵挂的人报声平安,心里默念:“武汉,我们来了!”

    是的,总攻的号角,正在荆楚大地上响彻。一个个“逆行”的身影来了,再嚣张的疫魔也抵挡不住战士的猛攻!

    对于协和医院,凌华是熟悉的。工作上的关系,她来过这里多次,有参观、有学术交流。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喻娇花是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医学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外科主委,她也是专委会的常务委员。每年,她们都会聚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

    对于协和医院,她又是陌生的。且不说病区是陌生的,仅方言就不同。后来的日子里,她感同身受,因为武汉的方言难懂,加上防护服和面屏有隔音效果,大声说话有共振耳朵受不了,小声说话患者又听不到。渐渐地,她们都学会了弯腰、低头,凑近患者脑袋去听、去说。

    陌生终究要变成熟悉,时间注脚必须是最短的。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不允许战士丝毫懈怠。

    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成了凌华每天日常的工作状态。

    白天,她和护理部副主任曹英查房,现场发现并解决病区存在问题,指导特护小组做好危重患者护理。协调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线上疏导。出舱后,她是闲不住的,订盒饭、搬物资,扛重物,什么活都干。在她看来,只有自己多干一点,才能让孩子们舒心一点。有一天清早,有爱心人士前来捐赠洗衣机,听说需要组织人员搬运,她冒出一句:“我最重,我先来。”她体型偏胖,眉眼含笑,挥动胳膊喊口令时护士们都笑了,像个“胖叔叔”。此后,每次需要搬运什么,纵然自己半月板损伤,但总会来一句大家熟悉的:我最重,我先来。

    夜晚,依然是凌华忙碌的时候。虽然从医院到酒店只有15分钟左右的路程,但每次回酒店的时候,夜早已黑。本来这个时候,她应该与家人视频通话,但总是无法实现,因为每天回到酒店,她都要与护理小组组长等人一起召开视频会议。而后,她又查阅报表,调配人员、跟进排班、整合人力资源……所以,她只能抽空给家人发条短信,报个平安。夜早已深,但凌华相信,再黑的夜,也会迎来黎明。

    (四)责任

    忙,但不能乱。纵然在象湖分院已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凌华还是一再提醒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这其中包含着的,是对患者的尽责,对同事的负责,对新人的表率,更是心底对家人深深的思念。

    冷静,让凌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个班次的医生护士进舱前,她都会默默地守候在舱外,为他们理一理口罩帽子,抚平防护服上的褶皱,检查是否有遗漏。而后,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保护好自己,照顾好病人。

    在她的眼里,这100名护理人员,就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吗?他们当中,不少的是“90后”,其中还有的是“95后”。他们当中,有的尚未结束新婚蜜月,有的是夫妻双双来了。

    那是一种怎样的割舍?!

    男护士刘骏,1997年出生,比凌华的女儿年纪还小。凌华总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偏袒”,多一份关心、多一份鼓励。

    女护士杨青的女儿还在上幼儿园,恰好在凌华妹妹所在的幼儿园。悄悄地,凌华又与妹妹“打了招呼”。

    护士桂玲、章芳怕冷,晚上睡不暖。凌华又将自己带来的电热毯和热水袋给了她们。

    ……

    凌华的母爱之心,温暖着每一名护理人员。他们,总会轻声地唤一声“凌妈妈”。

    其实,这些护理人员早已不再稚嫩,他们用行动展示出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你看,每次出舱,当卸去装备的他们,早已“面目全非”,脸上的压痕越来越深,内衣已不知何时全部湿透,甚至一些人皮肤出现了破溃。护理ECOM专业性很强,作为这方面专家,男护士杨洋几乎每天进舱2-3次现场指导,从无怨言。

    汗水湿透衣背,护目镜里水雾和汗水也早已分辨不清,这群护理人员全然不顾,坚定地向患者投去温暖的目光。他们知道,这是一次生与死的较量,他们要用战疫行动为今后的人生导航。

    “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坚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这个危急时刻,我们变成了战士,勇敢地与病毒作战,请党组织在战疫一线考验我。”

    “在战疫一线,我更懂得了使命和责任,请党组织批准我的申请,我定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之花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

    ……

    交到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的凌华手里的75封火线入党申请书,每一句真切的话背后,都有一颗青年赤子心。

    武汉,这座长在国人心尖上的城市,在这些火线守卫者的勇毅与深情面前,正在一步步走出阴霾,走向春天!

    (五)回春

    2月20日,凌华和伙伴们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z14病区的第6天。当天,病区第一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真的很激动,我是病区第一个出院患者!很感谢病区医生、护士们对我的悉心照顾!”71岁的患者说。

    令凌华等人更激动的消息从家乡传来,同一天,9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刘女士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成功治愈出院,这也是目前江西省治愈患者中最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

    爱在流淌,生的希望在升腾。越来越多的病人病情好转,从危重症、重症变为轻症;越来越多的病人在她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康复出院。

    3月14日,凌华所在的医疗队完成了阶段性任务,整建制接管的武汉协和肿瘤中心患者清零,Z14病房正式关闭休舱,交出合格答卷:累计收治87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危重症7人、重症40人。

    医疗队原地休整状态,待命!

    3月17日下午,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江西)圆满完成医疗救治任务,从武汉启程返赣,队员们将前往庐山进行休养,成为江西支援湖北十一批医疗队中首支返程的队伍。

    也是同一天,凌华所在的南昌大学一附院援助武汉医疗队接到命令,整建制接管湖北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病房。

    “疫情不胜,我们不退”“一起奋斗,一起加油”……一条条信息刷屏,一股股力量不断凝聚,凌华和伙伴们在短暂休整后,将走向新的战场。

    他们坚信:再凛冽的寒冬,也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part_id=2314417218897885417&art_id=2314417218897885417&item_id=2314417218897885417&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编    辑:胡诗月

    责任编辑:谭  潭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