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西网讯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建于1927年,经过90年来时间的发展与积淀,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并致力于建成国内一流、重点学科国内领先的现代化研究型医院。近年来,在院党委的带领下,医院形成了以“崇德佑民”院训精神为核心,以独具二附院特色的各种文化平台为载体的价值体系,用深厚的人文文化凝聚人心,用优质的医疗服务温暖人心,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打造一家有温度的人文医院
文化是医院的灵魂,良好的医院文化,能够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南昌大学二附院坚持不懈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为医院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医院文化建设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讲,也是‘人’的建设。”南昌大学二附院党委书记程学新认为,医院不仅要让患者满意,还要让医护人员满意,只有满意的医务人员才能认真努力地工作,才可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继承发扬“崇德佑民”文化精髓的同时,医院开展了“科室文化墙创意设计”活动。各科室从学科发展、技术优势、团队建设、人文关怀等方面,设计各具特色的文化墙,让患者在科室文化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关怀。如心血管内科借助“承德共进、护心佑民”文化,建设精品医护团队;肿瘤科通过文化建设,形成“医护帮助患者,老患者帮助新患者”的互助文化;康复医学科逢年过节与患者一起包饺子、煮汤圆共庆节日……近一年来,全国近50家兄弟医院来院参观交流科室文化建设。
为营造尊医、重医的社会氛围,激励医师奋发向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自2014年以来,该院每年举办医师节庆祝活动,同时举办文娱活动,对优秀医护人员进行表彰。通过庆祝活动,让医师感受到作为医者的光荣与责任,营造争当好医师的氛围。
用文化建设引领医院发展。该院利用西广场打造了医院文化长廊,并开展了交响演奏会、合唱比赛、七彩天使跳绳比赛等文化活动,让患者得到更好的人性化服务和就医体验的同时,也为医护人员提供更轻松的工作环境。在病房里,涌现出不少 “白衣才女”,如神经外科的护士况莹手绘创作科室文化墙,肿瘤科护士刘颖给患者讲解剪纸艺术,手术室护士辛安琪素描术前宣教图谱……用实际行动践行“快乐护理、优质服务”的理念。
此外,医院以志愿服务推进医学人文关怀。自2009年以来,该院团委大力推行医务志愿服务工作,制订了《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志愿服务工作组织,规范了志愿者招募和管理制度,建立了志愿者表彰和激励办法。通过星级认定等奖惩制度的实施,医院陆续成立“肿瘤专科志愿者团队”,“急救专科志愿者团队”等团队,同时组织大学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深入病房去帮助、陪伴、安慰患者。这些工作虽然平凡、琐碎,却温暖着每个被帮助的患者。截止今年9月,医院注册志愿者2404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超10万小时,受益对象超50万人次。
程学新说,“以高超的医术救人,以高尚的医德感人”,建设医院文化的宗旨是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最终目的是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推动医院更好发展。
倡导一种有温度的宣传方式
文化是医院品牌的根基,宣传是医院品牌的**。注重文化内涵建设同时,医院宣传工作也走在全国医疗界的前列。该院提倡“与时代同行”的宣传理念,紧扣时代脉搏,打造立体式全方位宣传格局。2014年6月,在全省公立医院中率先开设新媒体平台,医院微信公众号多次荣获“中国医院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十强”,2017年更获得了由国家卫健委颁发的“优秀微信宣传平台”称号(全国仅15名),影响力广泛。医院宣传注重“关注百姓健康,服务百姓生活”,对内增强医护人员向心力,对外树立医院良好形象,提升医院社会美誉度,被主流媒体誉为“最有人文情怀”的医疗传播平台。
除了健康科普,二附院宣传更以“发现爱、传递爱”为理念,处处体现出医院人文关怀的“温度”,增强医院文化的感染力、辐射力与影响力。2016年,医院为一名器官捐献的家庭募捐,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掀起一场爱心接力,短短几天时间募集了20万元爱心捐款。此次募捐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红十字会、江西省贵州商会代表团、检验义工群等社会团体和组织看到宣传报道后,均进行了爱心捐款。2017年,医院急诊科医生突发白血病,经医院宣传和社会媒体的联动,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为其募集善款60余万元。以前他救治过的患者也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位医生度过难关。此次募捐的微信《「募捐接力」曾经救人无数,如今却身患白血病!救救这位急诊科医生!》荣获丁香园评选的最佳案例奖。
医院将有“温度”的人文照护落实到对每一位患者及医者的关爱行动之中。大爱无疆,全民募捐,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网、江西卫视、江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对此进行报道,报道了医护人员的善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先进典型的力量和温度,传递了和谐的医患正能量,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医院宣传经验。
据介绍,南大二附院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平均费用在下降,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但医院总体收入反而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这也意味着,到该院看病的患者人数增长更快。程学新自豪地说:“这说明通过宣传,医院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二附院。”他同时表示,医院要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的目标,就要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
涌现一批有温度的医护人员
近年来,医院涌现了一大批有温度的医护人员,医院好人好事、爱岗敬业、大爱无疆等系列宣传,既改善了医院的形象,又丰富了医院文化内涵,促进了医院高质量发展:
2015年12月,以呼吸内科况九龙为原型采写的《生命长歌》报告文学在江西日报上整版报道,讲述了况九龙医师从医30年数度病危,经历了切脾换肝的“生死大手术”后,边服药边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况九龙医师入选了2017年“中国好人”,该篇报告文学《生命长歌》也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16年10月,《“网红”手术笔记,折射坚守40年的工匠精神》刊发于江西日报头版,并专门配发了评论员文章。新闻以医院网站发布的“高颜值手术笔记”为切入点,通过连续追踪采访、深入调查,最终挖掘出二附院整个优秀的医护团队,并将二附院40年来传承的医疗界“工匠精神”呈现给读者,拉近了社会、患者与医护人员间的距离,传递了社会正能量。随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主流媒体也进行了重点报道,该案例入选了2016年“感动江西医护瞬间”年度大奖。经省委宣传部推送中央网信办,手术室护士也就是“网红”手术笔记的主人翁王婷入选《点赞中国》并参加央视颁奖晚会录制,全国医疗界仅三人。
2017年4月,泌尿外科医生吴勇在父亲去世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手术,只为与患者的约定,事迹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并作了宣传指示。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社、江西卫视、江西日报等众多国家级和省级主流媒体关注,纷纷进行了报道,许多人都为像吴勇这样的医务人员展现出的“患者至上”精神点赞。吴勇入选了2017年“江西好人”及2018年“中国好人”。
2018年2月春节假期,二附院官方微信平台发出了一系列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的报道。其中最受热议的就是除夕夜坚守岗位的夫妻医生:胃肠外科邓小荣和妇产科刘朝霞。当时医院宣传处在宣传报道的时候写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年三十晚上,你在四楼,而我却在八楼。”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让社会各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奉献与敬业,该事例也获得了2017“感动江西十大医护瞬间”。
其实,像这样的典型人物,二附院还有很多很多。中国医师奖获得者邹书兵,高铁救人的胡小云,高山救人方小群,杵着拐棍上班的祝新根,年轻的“掏粪工”胡谦……他们,是医院文化的践行者,传播了医疗界正能量。
近三年来,医院实施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取得了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连续两次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荣誉,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人文爱心医院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城市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创新奖等多项全国大奖及省、市荣誉称号。
栉风沐雨九十载,医院文化代代传承。如今,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医院,已基本建立起适应医院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反映医院特色的文化体系。程学新坚定地说,医院今后将把医院文化融汇于各项工作中,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江西日报2018年10月29日B1版
原文链接: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8-10/29/node_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