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是你的盖头,你就是新娘,观众是你的新郎,孩子,去揭开你的盖头吧!”这是剧中嫦娥元老一角柳若冰在弥留之际对接班人筱燕秋说的话,其实这也是所有剧组人员的心里话。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那闪耀着华美光彩的舞台记录着一个个为艺术执着付出的人,“嫦娥奔月”如梦似幻的三起三落是是他们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江西地域文化的坚持。
剧本创作,呕心沥血
“这个剧本是从电视剧改编来的,但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改编,可以这么说,它就像莲花托生的哪吒,脱胎换骨后有了第二次生命。”《青衣》的编剧姜朝皋老师如是比喻本剧的创作。
经历过三次大改,无数次小改后,《青衣》里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回避一些消极因素,而是这样的人物不太可爱,不够丰满。”说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姜老师有自己的看法,“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戏剧的真实魅力,所以在人物形象方面,必须有些正面的因素,让他显得更可爱。”也正源于此,《青衣》有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我仍然不满意,还有很多的地方,要在以后的演出中不断地改进,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剧本,我所要做的只是努力把它做到更好。”姜老师用这段话作为结语,因为他还要忙着赶回工作室修改剧本,提出意见,写下观感....
甘当绿叶,坚持不怠
“我们虽然是群众演员,但所演角色贯穿了全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演到了现代。”青衣剧中饰演“云牌男孩”之一的南昌大学11级表演系学生连鑫耀如是介绍。所谓“云牌男孩”就是剧中陪衬“嫦娥”筱燕秋的云团,云牌男孩共有六个成员,他们都是南昌大学戏剧影视专业的学生。据连同学介绍,此次他们为赣剧青衣排练了一个月,很珍惜这次演出机会。
“以前参加过不少演出,包括类似的赣剧,但是这次的青衣是赣剧通俗化的一次尝试,相对加入了现代戏、话剧的成分,不像以往的曲高和寡的剧种,所以兴趣性提高了。而且谢平安导演鼓励我们在戏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让我们有了自己去发挥的余地,演出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很开心。”连同学完全没有上台前的紧张,在后台跟我们面带笑容的说道。
与连同学一起,在剧中开场戏饰演路人甲的胡诗华同学在开演前发烧39度仍然坚持排练,直至今晚还是带病上场,但是他的状态还是掩饰不住兴奋喜悦。正是有了这些可爱的群众演员,一个个坚持不怠的态度与敬业才更好的呈现整台戏剧的完整与精彩。
隐身台下,默默坚守
“我们都是台下打杂的,不用采访吧?”这是记者在后台找到忙碌的音响师万永庆时,他说的第一句话。万老师从事音响行业已经二十余年了,曾参与过多场大型音乐会,此次也是在《青衣》剧组力邀下加入剧组的工作,“为了排这场戏,我们从6月份就开始做准备,从8月开始录音制作,到现在整整四个月了。”万老师的学生们介绍到,在此期间,他们都一直跟随着万老师,连十一放假都坚持留在这里。“有过一些小插曲,不过都过去了。”在谈到期间有什么困难时,万老师的回答很是风轻云淡,“我们的音乐都是原创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做到最完美,其他的都没什么。”
同样隐身于台下的还有本台演出的灯光师刘老师,他是在演出的前几天刚从外地赶过来的,“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谈及他的工作,刘老师难掩脸上的倦意,过去的几天里他一直带着自己的团队对灯光控制的各个部分进行紧张的调试,“问题还是有的,在彩排的时候我们也犯了错误,但这种问题绝对不会带到正式的演出中,我决不允许。”当谈到最后的舞台效果时,刘老师表示“灯光是为剧情铺垫的,我们的灯光是结合了赣剧文化的古典之美,只能说会很震撼,很美。”
一台精彩的戏,靠的不仅是演员们的演出,更包含台下工作人员的心血,无数个他们隐身于台下、默默坚守,“待到山花烂漫时”他们才会露出最美的笑容。
岁月流金,孜孜追求
在青衣的观众席上,有这么一位李女士,她从青衣最开始的排练到公演都一直在场。“关注赣剧已经有四十余年,是十足的赣剧迷。每次看到赣剧心情都很激动,甚至有几次热泪盈眶,看完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李女士早早地就来到了公演的现场,难掩激动的心情。
同为赣剧迷的还有年级尚轻的肖先生,“受父辈影响,对赣剧有特殊的感情,近年戏曲的衰落更反衬出一些老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可能青衣还有缺陷,但是有缺陷的才是最完美的。这部剧看的是执着,戏里戏外都是如此。”肖先生颇有感慨地说了这一番话。戏中是演的梨园界生存状态和不懈精神,三代伶人的境界与追求,在戏外,这些艺术家又何尝不是在执着于心中那一方赣剧的净土。中华文化的发展,绵延岁月,除了艺术家,感谢那些默默支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