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大师系列(之十)
  • 发布时间:2010-05-23
  •   

      

        作为非职业作家,她不先锋、不现代、不魔幻、不解构,她只讲故事。《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说:“人们总在说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怎么做?现实主义的艺术品质和工作伦理,从张翎这里可以看到。”

     

        1977年之前,张翎在温州郊区一所小学当代课老师,自己不过初二学历,碰到名叫“吴昊”的昊字不会念,只好眼睁睁地把人家跳过去。她羞愧难当,工余开始读古典小说,自学英语,一学就是6年。1977年高考来了,她考了两次。第一次分不够,政审没通过。第二次她考成了浙江省外语科状元。

     

        在《南都周刊》370期一篇名为《张翎:海外写作的人念头比较单纯》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描述。“1979年张翎来到复旦外文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袁敏还记得起她当年的样子:梳两根齐肩小辫子,暗红格子外套衬雪白衬衣,气质出众,眼神里还‘透出一股淡淡的忧郁’。那时候,她们是一群因热爱文学而相聚的年轻人。袁敏是浙江当时唯一文学杂志《东海》的小说编辑,张翎是作者,发表过两篇短篇小说。”毕业后,张翎到了北京,在煤炭部工作,职务是科技翻译。三年后她选择了辞职出国,跑去加拿大卡尔加利大学读英国文学硕士。

     

        可是1986到1997年的十年,她都没有写作。她说自己“什么都干,卖过热狗,给人当过秘书,反正就是发现,英国文学硕士文凭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大部分时候都在搬家,十年搬了20多次吧,两个箱子一提就能走天涯。后来我去美国读了听力康复师的学位,再回到多伦多一家公立医院上班,生活才算安定下来。我没法在还要为下一碗饭奔波的时候考虑写作。我得让整个生活稳妥下来才能写。”

     

        九十年代中后期她才开始在海外写作并携其系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一举成为引人瞩目的实力派小说家。她的小说早已突破小家碧玉的儿女情长,上升至穿越历史、跨越大洋、超越生命的大爱,其作品文字清丽,大爱婉约,且极具震撼力。张翎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邮购新娘》、《交错的彼岸》、《望月》(海外版名《上海小姐》), 中短篇小说集《雁过藻溪》、《盲约》、《尘世》等。冯小刚的新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张翎的小说《余震》。

     

        所以在首届小说节上就有了以下的颁奖词:在她那清新流畅、鲜活睿智的汉语言文字的笔下,不仅有爱与恨、情与仇、生与死、诱惑与欲望、悲伤与痛苦等情感世界的细致入微的动人描写,而且,还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伦理道德、历史功过、政治是非、人性曲直的深入剖析和思考。她绘制了一幅幅深广博大的历史画卷,她奏鸣了一曲曲凄婉忧伤的悲歌,她勇于将沉重的历史的十字架,主动地背负在自己的肩上,她具有一种宗教式的博爱与宽容的气质和胸怀。 

     

        而斩获“海外作家特别奖”的张翎激动的说了很多:“非常感谢中国小说协会对我的厚爱。“海外作家特别奖”这几个字好像对我来说是有难以承受之重,真的有一点觉得自己不配,有一些惶惶然。我想“移民”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可是当我们用文字把这一现象记录下来时,它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现在移民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很大的浪潮,那么我们的汉语文学、移民文学也就势必成为世界移民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和许多的海外作家一样,不过是经历了这样一次大潮。我真的再一次真诚地感谢中国小说协会。在诸多的对我们海外作家的关注和扶持的学者、专家之间,有一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是意味深长的,那就是陈公仲教授。我想,如果要给一个海外文学特别奖的话,我想这个奖应该首先给陈公仲教授。中国小说协会是最早关注海外作家的一个文学团体之一,我今天在这里特别的感动,再一次谢谢你们!因为你们使我们这一群长久地行走在汉语言的隐秘地带,不知道如何归类的作家,走出了失语的状态。谢谢!”

  • 相关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
  • 分享到:

南昌大学新闻网 新闻热线:0791-83969057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学府大道999号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