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中国江西网:雷锋精神在传承 志愿服务见行动
  • 作者:通讯员 黄长才 记者 雷卫 摄影:通讯员 黄长才 记者 雷卫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2-06-28字体:[
  •       在这春绿大地的季节里,人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个光辉的名字――雷锋。

      雷锋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道德标杆,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新时期赋予了雷锋精神崭新的内涵,南昌大学长期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丰富载体、创新形式,用志愿服务践行着雷锋精神。近年来,全校超过2万余人次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50万小时。

    guoax2012033110.jpg

    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设计的海报“志愿小海豹之雷锋系列”

      对于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们来说,今年的“雷锋月”与往年大不一样,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传承雷锋精神,传递爱心关怀。他们通过微博和大家共享关于志愿者的点点滴滴,借助网络、微博的力量,宣传雷锋精神,宣扬爱心奉献。在“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的微博上,他们开设了“雷锋精神•永驻”的版块,提出对当代雷锋精神的自我理解,展示当代雷锋的典型,同时还利用同学的设计特长,开设“志愿小海豹之雷锋系列”,以雷锋为形象,发挥艺术的想象,每天更新一张宣扬雷锋精神海报,创作了《学雷锋,我们永远在行动》、《微博时代的雷锋精神》、《爱与互助》、《中国志愿》、《我们的志愿精神》和《学习雷锋,爱心志愿》等一系列海报作品。

      志愿奉献,引领精神时尚

      中宣部提出要把开展社会志愿服务作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载体。我省又提出要把社会志愿服务作为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组织动员更多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投身志愿服务,广泛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和工作站,深入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点,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充分发挥博客、微博等新兴传播样式和动漫、手机短信等新兴文化样式的动员作用,开展富有时代气息、融入现代元素的学雷锋活动,不断扩大活动覆盖面,不断增强活动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以“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命名的微博于2011年5月4日通过了新浪微博的实名认证,至今,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官方微博已经拥有上万名粉丝,在无数的转发、评论和@中,他们用无形的网络将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无限传递,也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如果可以,我愿意做一辈子志愿者,不在乎形式,不在乎地点,不在乎人群,我想一直保持那颗心。奉献,让生活更美好。”南昌大学一名学生志愿者在微博上这样写道。“我志愿,我奉献;我志愿,我快乐”是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将志愿服务化为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雷锋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guoax2012033111.jpg

    南昌大学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出征仪式

      十年来,南昌大学先后有35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及37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分赴四川小金县地震灾区,广西、海南、江西等贫困地区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guoax2012033112.jpg

    2010年,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赴抚州灾区进行志愿服务,通过散发宣传单、宣讲灾后防疫知识,开展义诊、免费向灾民分发药品,喷洒消毒剂、做好卫生防疫,向低保户捐献现金等方式向刚经受洪灾的村民们奉献自己的爱心真情。

    guoax2012033114.jpg

    guoax2012033113.jpg

    南昌大学会宁支教团举行爱心义卖活动,为甘肃会宁穷困学校的孩子们筹集善款,用于会宁部分学校的课桌、实验器材等的购置。

      南昌大学会宁支教团是一个隶属人文学院团委的学生组织,自2008年成立至今每年暑假都会有一届队员赴甘肃会宁进行支教、调研等公益活动。

      南昌大学建立的特殊教育学校服务基地、敬老院服务基地已有八年以上服务历史,云溪小学服务基地、公交维序服务基地、省图书馆服务基地有五年以上服务历史,“爱心家教”象山社区周末义务家教已不间断坚持了四年,“仁爱之家”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基地、慧聪自闭儿童康复中心服务基地也有一年服务历史。

    guoax2012033115.jpg

    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在立新路社区进行爱心家教服务

      社区里传出志愿者和老人们谈心的欢笑、居民小区出现志愿家教悉心辅导的背影,人群中回荡志愿者呼吁募捐的呐喊……志愿奉献,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时尚不是物质财富的占有与回报,更不是表面的虚荣与光华;这种时尚,是提升自我的精神慰藉与升华,是内心的洗礼与震撼。

    guoax2012033116.jpg

    南昌大学“雷锋精神在传承•志愿服务在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南昌市月兔实验学校

      这是继南昌市东湖区阳明学校之后第二所志愿服务基地。主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七彩课堂”、“亲情陪护”、“感受大学”等各种服务项目。在每个周末,志愿者们为两所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体育、书画、舞蹈、主持等多方面的兴趣培训。

    guoax2012033117.jpg

    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南昌大学志愿者与观众进行互动

      “我们的名片是志愿,我们的流行是奉献”,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沁人心脾的“微笑”成为北京最好的名片;当七城会志愿者“小火花”闪耀青春靓丽的光芒;当深圳大运会志愿者“U哥U姐”引领青年时尚的“U文化”……昌大志愿者的脚步踏入了人们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guoax2012033118.jpg

    南昌大学青年志愿服务文化节

      南昌大学每年都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文化节,包含了青年志愿者卡通动漫形象征集、青年志愿者主题歌征集、青年志愿风采行为艺术秀等多个活动,以创新、时尚的新形式来展现志愿服务的风采,将志愿服务内涵融入行为艺术,用时尚的、艺术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方式教育和引领青年学子投身志愿服务。

      自强不息  熔铸昌大文化

      陈鹏飞是南昌大学行政管理学2008级的学生,也是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名普通成员。从上大学以来陈鹏飞就积极参与学校内外各种公益活动,还多次在全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上获奖,2010年又被评为第三届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全国校园公益之星。陈鹏飞是“公益之星”,也是“自强之星”。由于家庭条件困难,陈鹏飞最初只能靠着政府发放的5000元补助金入学,但他却没有在学校建立贫困生档案,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他利用课余时间在食堂端盘子打零工,后来又牵头与室友在寝室创办小卖部,自己挤公交到市区批发市场去进货,随之打造了校园寝室便利店团队,团队开设的寝室便利店已经覆盖了学校的十多个楼栋。陈鹏飞通过自己的努力既实现了自我,又帮助了别人,2010年他同时也被评为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guoax2012033120.jpg

    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组织参加“益暖中华”公益大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南昌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不懈奋斗、努力拼搏的学子,他们当中既有刻苦钻研的学术精英,也有涉猎商海的校园创业家,既有学生活动的文艺骨干,也有社会实践的积极分子……

      南昌大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通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开通入学绿色通道以及各项奖助学金来资助和帮扶他们,让这些学生减轻一些生活压力。除此之外,南昌大学还十分注重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在锻造自强之才,倡导“自信、自给、自立、自强”精神的同时还注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益活动,让这些受到过社会资助的学生能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来回报社会、感恩社会,以达到“扶贫”与“励志”并重、“资助”与“育人”并举的效果。

      南昌大学自强社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组织,它由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并在各个学院建立分社。自强社成员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实现自我成长、自我锻炼,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南昌大学自强社从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宣传和从事公益事业,自强社的同学们深入校园,维护校园治安,美化校园环境;走进社区,帮扶残疾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走上街头,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安全知识教育……

    guoax2012033119.jpg

    南昌大学自强社的同学在一附院肿瘤科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自强社的同学们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义工活动。医学院临床2010级自强社的300多名同学自2011年10月开始,分批每周来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义工活动,他们有的刷洗病区里的广告牛皮癣,有的在肿瘤科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有的当控烟员,有的清除草坪内的垃圾,有的整理走廊,有的清扫楼梯,还有的为病人指路引路。

      在校园里,法学专业的学生办起了法律咨询讲座,应用心理学的学生则到心理咨询室坐班帮助辅导,理学院的学生在宿舍楼里免费帮忙维修家电,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门安装软件重装系统,等等,这些在昌大校园里人人皆知,也成为了各个专业的招牌名片。

      在90年的办学实践中,在昌大人一脉相承的精神中,志愿传承着昌大人无私奉献的优良风尚,自强抒写着昌大人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新时期的昌大人也正在以志愿、自强演绎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让我们真情地把春天留住,把雷锋留住,让雷锋精神像不老的春色一样常在神州大地、永驻昌大前湖!

      查看该文网络报道,请点击这里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