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文化时评】高贵的淳朴,静穆的伟大――论新编现代赣剧《青衣》的女性意识
  • 作者:沈 鲁 摄影:沈 鲁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2-10-26字体:[
  •      
      初读小说家毕飞宇先生的《青衣》,距今倏忽之间大概差不多有十多年了。也许十年的时光,足以把一篇小说的情节冲淡,但在我的记忆里,“筱燕秋/青衣/嫦娥”的“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与“天地并生/万物为一”的精神求索,却依旧鲜活而灵动。而这一切,当新编现代赣剧《青衣》的舞台大幕拉开的瞬间,我知道,优秀的艺术作品所独具的精神象征魅力是时间所冲不淡的,从小说到舞台戏曲,变化的是精神传达的艺术媒介,不变的是人物形象所负载的“人之为人”的精神状态与“女人之为女人”的人性悲剧。
     

     
      赣地文化名流、戏剧名家,赣剧一代名伶陈俐女士的舞台艺术创作,一言以蔽之,是典型的“女人演、演女人”。她的舞台艺术形象画廊里,陈列着的都是艺术家用心最多,用力最重的且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而此番《青衣》的女主人公“筱燕秋”无疑赋予了陈俐更开阔而深邃的舞台表现空间。我们常常说一个舞台艺术家的创作会给予舞台角色以生命力,殊不知这种给予在高端的艺术创作过程里常常是双向的,一个内涵丰富的角色也常常会让创作者喜不自胜,如醉如痴。同样的自幼学艺的戏校经历,一样也不一样的人生变幻,不一样也一样的对于舞台的执着与勤勉,这一切都使得此次新编现代赣剧《青衣》又为陈俐女士的舞台艺术创作贡献了一个独属于“陈俐版筱燕秋”的经典的文艺符号。
     

     
      在梨园行当中,“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演、演女人的极致境界。一个舞台表演艺术家在塑造任何一个人物形象时都需要以一种既是艺术的,又是理性的;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方式去爱她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充分进入到角色的情感与性格世界之中。也正因如此,陈俐所饰演的“筱燕秋”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历史的“真实场景”中,既看到了创作者的历史语境又照彻到了现代文明对“戏曲青衣”与“女儿情怀”的当代诠释。筱燕秋把在舞台上真正展现嫦娥的传奇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不可撼动不可侮辱的人生信念。从年少初临舞台上的绝代芳华,到人届中年的那个雪夜独舞的一刻,几十年的“从一而终”与世俗喧嚣的时代氛围之间是那么的紧张与不协调。一个曾度过艺术上的“理想主义”年代的“青衣”与现实生存环境中的这个“女人”,在几十年人生遭际的裹挟下,一步步走向了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宿命漩涡中,而这种“戏中戏”的美好被撕扯被粉碎的现代伶人故事,又何尝不是一出时代的精神悲剧。
     

     
      对于陈俐而言,她正是通过在赣剧舞台上塑造出这个或痴或辣或憨或犟的筱燕秋,透过她难逃悲剧命运的宿命寄寓着一个女性艺术家对于生命中的爱与温暖的平静守望。在陈俐的舞台艺术作品背后始终矗立着一个“守望者”的形象,她默然无语又仿佛娓娓道来,她一面关爱着那些不知为何却总要承受人生苦难和命运捉弄的“女儿们”,一面又通过这些“女儿们”诉说着人生的哀怨和希望。通过对陈俐在赣剧艺术舞台上所演绎的经典剧目和形象的研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例如在《盗仙草》的“白素贞”、《窦娥冤》里的“窦娥”、《等你一万年》中的 “杜鹃”・・・・・・这些经典的“女儿”形象在陈俐的舞台艺术文本中成为了具有独特寓意的象征。她们自身往往不得不经历着太多的人生波折,她们的人生遭际与精神诉求紧紧纠缠在一起,她们的悲欢离合和命运纠葛常常让“女儿”形象愈加“ 崇高”。她们的命运遭际何其惨烈,肉体和心灵的挣扎让这柔弱的身躯承受了太多的苦痛和哀伤,尽管命运的不公和艰辛让她们都遭遇到了女性前所未有的极限,然而陈俐用她独特的女性话语将生命图景的萧索演绎的多姿多彩,立体而充实,饱满而生动,她所塑造的“女儿”形象如同古希腊雕塑一般,有着一种“高贵的淳朴,静穆的伟大”。这些“女儿”形象作为世间或平凡或不平凡的女性,天然地怀有一颗敏感丰富的心,内心附着真切和纯厚的情,故事传奇与现实生活之于她们成了一种馈赠,是历经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悲喜之后的一种人生砥砺,欢欣与苦难、顺境与逆境都升华积淀为一颗颗对待世事的“女人心”,也正是在这样的“女人心”中才渐渐升腾起一份对赣剧艺术生命的深情守望。陈俐满怀着一颗拳拳的“女人心”在赣剧舞台艺术的时空中不断幻化出一个个源于古典而又不失现代的“女儿”形象。
     

     
      也许是一种偶然,也许是一种必然。陈俐/筱燕秋/青衣/嫦娥的跨时空相遇,似乎冥冥中在陈俐的舞台艺术生命里,此次成功的演绎,注定了自我与女性的“同构”,意识与价值的“重叠”,命运与时代的对话,陈俐女士的艺术立场不是预设的,而是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浸润着1980年代的春风化雨,满怀着理想主义情怀,接纳了艺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和价值的重构。而对于古老的赣剧艺术而言,新编赣剧《青衣》的成功,再次提示我们,陈俐的价值在于她的“创新”,在于她将传统的戏剧舞台艺术做了现代性的转化,融入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价值的判定。正是由她的“创新”才使得传统赣剧经典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快餐文化成为市场主流的当下社会中得以重新焕发光彩。而这种“创新”谁又能说它不带着极强的女性意识呢,谁又能否定这是一种女性性别意识的艺术实践呢?!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