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大讨论】第一附属医院:深化医教研协同 创新培养医学人才
  • 作者:第一附属医院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5-04-21字体:[
  •   

    编者按:近日,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深入学习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精神,围绕“医工交叉、医文结合、医教研协同与医学学科、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认真组织大讨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建言、人人有感”的良好氛围。医院教师代表学习心得内容如下:

    彭小平(心血管内科主任):作为兼具教师与医生双重身份的教育工作者,于教学而言,我深知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创新与实践兼具的人才。会议强调的思想解放与观念转变,时刻鞭策着我更新教学理念,摒弃陈旧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的未来筑牢根基。在临床领域,医学的进步依赖思想的突破。我明白,医生不能固步自封,要勇于突破传统,探寻新的诊疗手段,如此方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提升其生活质量。在科研工作中,思想解放与观念转变更是创新的关键。我坚信,唯有挑战传统、探索未知,才能在科研之路上不断前行。

    思想解放与观念转变对个人和学校发展意义重大。未来,我将以更开放的心态和创新思维迎接挑战,为学校事业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雷恩骏 (麻醉学专业负责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意义深远。此次讨论恰逢其时,既响应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又顺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还充分考虑了人口结构变化等现实因素,更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作为麻醉学专业负责人,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在新医科2.0政策指引下,以“医工交叉、医文结合、医教研协同”为发展路径,着力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之间的断点堵点,推动专业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通过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重点培育学生的医者仁心与创新能力。聚焦课程体系改革,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着力搭建新一流课程平台,强化教研实践与教学实践基地的协同建设。

    青年教师培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后我也计划通过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科研项目孵化、国内外研修等多元举措,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同时,作为卓越班级导师,我也会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卓越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朱凌燕 (院教务处副处长):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医工交叉、医文结合、医教研协同是三大核心路径。作为教务处负责人,我深刻认识到这些举措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医工交叉是技术创新的引擎。要通过构建“医工理文”联动机制,推动“老年医学与健康”新医科专业建设。内分泌代谢科携手食品工程学院,聚焦糖尿病代谢调控机制;口腔科与材料学为患者提供舒适效果佳的治疗工具和途径。教学中利用虚拟教室、AI学习系统等技术,提升教学与实践能力。

    医文结合是医学人文的根基。教务处以思政教育和人文课程为抓手,依托医院大思政基地及模拟中心,通过实施“一附教师提升工程”与“一临学子强基工程”,致力培育具有“四个具备”(一个科学脑、一颗人文心、一双工匠手、一门沟通语)和“六大能力”(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病人照护、沟通合作、教学能力、终身学习)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国家医学事业实现提质增效作出应有贡献。

    医教研协同是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机制融合和平台搭建,教务处在医疗、教学、科研的协同中形成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制定师资培养体系和学生/学院培养体系,通过数智赋能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为医教研协同注入了持续活力。以党支部活动为抓手,深度融入学科建设和发展。未来,教务处将继续推进医学及跨学科融合,优化资源配置,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何来昌 (院教务处副处长):作为一名医学影像学专业老师,在医工交叉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整合医学与工程技术知识,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学生。教师角色转变需从“知识传授者”到“跨学科协调者”,帮助学生在医学与工程间建立联系;从“单一学科老师”到“资源整合者”,主动对接医院、企业、工科院系资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创新课程体系设计,融合多学科知识,实行分阶段跨学科项目驱动学习,医工联合开发项目;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真实临床案例,设计跨学科问题,利用虚拟现实(VR)模拟影像设备操作实践;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医学教授+工程师+临床医生),让医学与工科学生组成团队,培养跨学科团队协作能力;跟踪医学影像技术前沿,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开设医学影像与AI联合培养项目,有效推动医工交叉教学,培养出既能理解临床需求、又能驾驭技术工具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助力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与转化应用;通过创新医工交叉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能够推动医学影像技术革新、解决临床实际需求的高端人才,助力精准医疗与智慧医疗发展。

    应如 (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作为南大一附院的心血管内科医生和临床教师,参与此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后,我深刻体会到医学教育需紧扣“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核心使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科研方向,我有以下两点体会:一是以科研创新反哺临床实践。我的研究方向聚焦心肌纤维化。在《内科学》授课中,我注重将心肌纤维化等科研热点转化为教学案例。这种“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闭环思维,既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和转化医学思维。二是以教师成长推动学科发展。作为教师,需持续迭代教学能力。此次讨论中,我特别关注“数字化教学”与“形成性评价”等新理念,计划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内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此外,作为临床医生,我将继续以“双师型”教师标准要求自己,在门诊、查房中渗透教学思维,培养“会看病、懂科研”的卓越医学人才。

    教育是医学的明天。未来,我将以教学为纽带,深度融合临床经验与科研探索,为培养新时代“医学科学家”贡献力量。

    幸雅薇(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讲师):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的源头活水。医学是实践性学科,临床场景既检验知识,也孕育教学案例。诊断学教学中,我把真实病例转化为 PBL 教学案例,通过模拟问诊等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诊断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临床实践为科研提供问题导向,将临床问题转化为课题,揭示多个致病基因突变,形成“临床—科研—临床”闭环,推动医教研协同。

    教学创新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是医学教育生命力所在。在混合式教学里,我把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讲解原理与应用,让教学保持前沿性,激发创新意识。教学方法上,我探索“探究式”教学,将临床案例与科研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科研人才培养奠基。

    科研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动能,医教协同为其提供人才支撑。医教协同模式提升学科影响力,也让学生积累科研经验、发表高质量论文。我将继续深耕临床、创新教学、攻坚科研,为医学人才培养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熊柱凤 (护理部总护士长):身为一名有着30年临床护理经验与16年教龄的护理教育者,我深知我们肩负着守护人民健康与培育健康中国建设生力军的双重使命。护理教育如何转型升级、护理学科怎样顺应新医科发展潮流、护理人在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作为,皆是当前及未来需长期探索的课题。

    护理教育可借助智慧技术,实现时空互补,以培育契合临床需求的复合型、研究性、创新型护理人才。当下,护理教育正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我们构建“云病房—仿真室—真医院”三级实训体系,推广“1米临床”教学,运用学习通平台联动教学各环节,采用OSCE考核模式,让智慧贯穿教学全程,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护理学科发展需多学科交叉,走新医科强科之路,医院作为临床、科研与教学的枢纽,有助于整合资源构建全链条模式。我们借助综合性大学优势,开展“互联网+护理”项目,解决服务难题;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随访工作,提升教学效果。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路径,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审校:许航、涂金凤、朱文芳、陈小赤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