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载奋进路 一生南大情——周创兵南大岁月小记
  •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2-12-21
  • 2013年7月,盛夏的前湖校园热情似火,周创兵从江城武汉来到英雄城南昌,非常时期走马上任南昌大学校长。

    当时省内主流媒体采访周创兵校长,“你此前从来没有在江西工作和生活过,对南昌大学了解甚少,如何带领教职工走出低谷,并办好南昌大学?”他郑重地说:“当校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要读懂南昌大学,要为南昌大学的未来负责。我不会水土不服。”

    这句“要为南昌大学的未来负责”的承诺,在那之后的十年间,一直掷地有声。

    十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周创兵与全校师生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想和“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要把自然环境一流的南昌大学建设成有内涵有实力的南昌大学!”

    经过上任之后一系列的调研,周创兵从校情和省情出发,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过与班子成员的反复讨论,提出了学校发展“三个十年”的研判,明确指出:未来十年学校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之路。当时的南昌大学,正处在外延式发展的瓶颈期,办学规模偏大,学科水平偏低,内部结构不优,办学质量不高。围绕“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学校确立了“压规模、调结构、转机制、提质量、强服务”的内涵建设主线,并在办学实践中长抓不懈。

    这十年,学校本科生规模总体压缩了20%,但研究生规模翻了两番;教职工总数有所减少,但专任教师数增加了20%。办学规模下来了,专任教师数多了,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办学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学校发展基础薄弱、资源短缺、观念相对滞后。对此,周创兵认为,一所大学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战略引领、拉高标杆、超前谋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内生动力。2014年省委省政府支持学校在地方高校率先实施教育综合改革,2017年提前谋划江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质性推进“部省合建”,2018年布局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教育评价改革,等等。这些超前谋划为顺利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基础。

    纵观这十年,人才强校、特色创新、产教融合是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的三大核心战略,在“十三五”末,学校明确了具有江西底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

    2013年,曾有人这样问周创兵,“南昌大学什么时候能够产生本土院士?”当时他回答:“能否产生院士关键在学科实力,能否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迈出新步伐”。

    经过这几年的内涵建设,江风益、谢明勇教授先后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连续实现本土培养长江学者、杰青、青千、优青、青拔、青长等高端人才零的突破和量的倍增。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由十年前的28%提升至65%,教师队伍结构得到大幅优化。

    特色创新是地方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

    2020年9月16日,在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一场关于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的“建设周期评价”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经过严格的评议,由国内诸多院士等专家学者为成员的专家组认为,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态势良好,一致同意通过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报告。

    这令人欣喜的成绩背后,是包含周创兵在内的无数南大人的共同努力。为了加快材料学科发展,周创兵几度专程赴其他高校商讨合作共建事宜。2019年,在武汉理工大学的一间会议室里,时任该校校长的张清杰院士表示,将全力配合南昌大学合作共建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优质资源,支持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助力江西省材料产业的发展。

    一次次上门走访,一次次合作商讨,为的就是打造特色学科,加强学科竞争力。

    十年时间,南昌大学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从当初只有3个增长到了今天的11个,其中农业科学(以食品科学为主)全球排名前0.74‰;材料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食品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档,排全国第三位,在“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位居第7位;博士点数量由8个增长到25个。在2021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南昌大学首次跻身世界前350强,国内排名第36-57位。较之于2017年,提升了400位。

    “创兵同志不仅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视野眼界开阔,管理经验丰富,是一位优秀的高校领导干部,更是一位好大哥、好同事。”对合作共事达10年之久的周创兵,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这样评价。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喻晓社称周创兵为“好搭档、好伙伴”。

    十年来,周创兵和他的“好搭档、好同事、好伙伴”们不仅在“人才强校”“特色创新”上达成共识,还一起坚定不移地推动实施产教融合战略。

    “学科建设要注重产教融合。”“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周创兵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2019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南昌大学成为五大产业产教融合战略联盟和六家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2022年11月,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开幕,这是自2018年参与承办首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以来,南昌大学连续第四次承办此类国际合作会议。一次次协议的签署,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让南昌大学不仅推进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而且对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也与日俱增。

    “我的梦想是要把南昌大学带到一个高水平!”

    在南昌大学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周创兵曾以《自立自强从点滴做起》勉励新学生心系家国、自律成长、求真求实、敢于创新,要在思想、生活、学习、学术上自立自强。

    “坚持自立自强”,不仅仅是他对学生的希望,也是他对自己、对南昌大学的要求。

    为了争取教育部对中西部高校建设发展的支持,2015年7月27日-29日,50多岁的周创兵和当时其他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工程”)入选高校的掌门人连续48小时熬夜奋战、逐字逐句撰写汇报材料和中西部高校建设发展建议书。

    正是这份攸关13个省份未来教育兴衰的《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主要建设成果及关于持续重点扶持中西部高校发展的报告》,为国家继续重点支持“一省一校工程”并最终将中西部13个省的14所高校确立为教育部“部省合建”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此后,南昌大学被列为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成为江西唯一入选“双一流”计划的高校,江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建设南昌大学”的决策部署……

    周创兵上任之初提出的“要齐心协力把南昌大学带到一个高水平”的梦想也在一点一滴变为现实。

    从率先在全国地方高校启动教育综合改革到创新学科建设模式,从推行大部制、学部制改革,再到教育评价改革,在南昌大学向高水平大学阔步迈进的进程中,“坚持改革攻坚”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词。

    然而,改革之路从无坦途。

    从2014年开始推进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把过去唯论文、唯项目、唯帽子的做法改变为看质量、重服务、讲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制,到2020年南昌大学推行的大部制、学部制改革,诸如“是不是瞎折腾?”“搞了改革后是不是又多了一重管理?”等等校内各种质疑的声音随着改革而来,面对大家的疑虑,周创兵和班子成员大会小会一遍又一遍地苦口婆心地耐心解释。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更显珍贵。如今,几年坚持实践下来,各项改革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的负责人说:“实行学部制以后,在学部内所有资源实现整合,所有人员打通使用,我们可以多领域、跨学科开展研究工作。”

    要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光靠自身改革发展远远不够。“上世纪90年代,为扶持学校发展,省政府将原本用于办公大楼安装空调的资金用于支持学校“211工程”建设;新世纪初,江西省和南昌市将自然风光最好的地块划给学校,建设了如今这座规模宏大、环境优美的新校区;“十四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给予了“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历史机遇。”周创兵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江西这块红土地的感激之情,对于地方政府的支持,他从未遗忘。

    “充分利用优势特色学科资源,围绕‘2+6+N’产业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主动对接江西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鄱阳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参与创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及相关科研工作,推进江西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引导大学生留赣就业”……在《南昌大学贯彻落实“六个江西”目标任务实施方案》中,明确了6个大方向的建设任务,30个细化的具体建设任务,南昌大学将“坚持扎根赣鄱”、助力江西高质量跨域式发展的决心表达得坚定而彻底。

    十年来,学校融合专长、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共签署校地、校企等合作协议150余份,与鹰潭、丰城等市县共建产教融合鹰潭研究院、循环经济产业丰城研究院等。依托江风益团队的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江西已孵化出19家上中下游企业;谢明勇院士团队立足江西省特色农产品资源,与相关的企业开展合作,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稻渔工程团队、第三方评估中心长年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承办高水平活动是高校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加速器和新动能,这从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南昌大学举行。当时,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都有人质疑,“江西欠发达、国际化程度不高,地方高校能办好如此规模的大赛吗?”面对疑问,周创兵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默默地写下了六个字——“争口气、长个脸!”

    为了这个“骨气”,周创兵亲自抓项目培育、修改PPT文稿至深夜、清晨到场馆监督施工进程……正因为有这股拼劲,南昌大学成功承办了这届后来被誉为“最惊艳、最非凡”的国际双创盛会,并实现了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的办赛目标,南昌大学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而后,这届大赛和当年5月份举办的办学百年系列庆祝活动一起,被普遍认为是学校“坚持开放提升”的标志性事件。不管是“大庆”结束,还是“大赛”收官,南昌大学的师生自豪感都“溢”出了手机屏幕,“我骄傲,我是南昌大学人”“南昌大学,真牛!”等句子不断在大家的朋友圈“刷屏”。

    近十年来,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路径,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提升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呈现出“高层次、实质性、可持续”的新局面。学校已经与国(境)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办学效益及社会影响不断提升,不仅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广泛赞誉,也得到了合作方的尊重认可。在法国、西班牙、印度尼西亚设立了4所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拓展加深,教师出国(境)研修比例从9%提升至35%,共计派出5000余名在校学生赴国(境)交流学习,招收培养来华留学生5000余人。

    “只有学生成才、学者成功了,学校才能成名!”

    周创兵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学生成才、学者成功、学校成名”的办学价值追求。他反复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只有学生成长了、学者成功了,学校才能成名!十年来,他和班子一班人带领南昌大学在地方综合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上不断探索。

    从高等研究院到未来技术学院,从际銮书院到焕奎书院,经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实践,南昌大学建立了书院与学科交叉平台协同育人新机制,形成了新时代书院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 的南昌大学新方案。

    2015年以来,书院90.8%学生进入境内外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深造;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1627 人次,其中国家级及以上奖励 736 人次;获得专利 78 项,在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 203 篇;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 16 人次……人才培养成果斐然。

    “一个真正爱生如子的大学校长,治理下的大学校园会呈现丰富的创新和创意,给予学生层出不穷的惊喜和快乐。”在2014年参加南昌大学第一期“校长与学子面对面”活动之后,《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学校学术氛围不高”“转专业太难了,只能选修第二学位”“一食堂的饭菜又贵又难吃”“商业街的路面一到雨天就溅起一裤腿泥”……在那场活动中,周创兵静静听着同学们的“抱怨”,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现场要求和“监督”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作出回应和承诺。活动结束以后,有同学问他,这样的活动还会不会有下一次。周创兵肯定地说“这样的活动,再忙我也要坚持参加。”他经常跟办公室和身边工作人员说,发现问题,及时反映问题,这是爱校的表现,普通学生和一线老师来找校长反映问题,肯定是没有办法、鼓足了勇气才来的,对于他们,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怠慢,哪怕再忙我也要见他们。

    回望这十年,学校的学术氛围越来越浓, “V讲堂”学术报告、“交叉学科论坛”、“智造论坛”等一系列校内学术论坛办得有声有色;转专业的条件进一步放宽,更多的同学在专业选择上有了更多自主的权力;后勤保障越来越温馨;学校官网“师生通道”栏目、微信“香樟安盾”小程序畅通反应渠道,让广大师生更好地成为治校主人翁……当年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有了坚定的回答。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一流师资”,这是周创兵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工作再忙,每年他都要与青年教师座谈,倾听他们的心声,剖析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与他们畅谈成才成功之道,交流做教师、当导师、建团队的经验,分享提升能力素质的方法路径,勉励大家塑造自身“品格、品行、品味”,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发展能力;他自告奋勇为新入职辅导员授课,叮嘱他们要“做学生最亲近的人,打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政基石”,带班当班级导师;学校每年定期召开学校改革发展情况通报会、经常看望离退休老同志,为80岁老同志举行重阳祝寿活动……

    人文学院青年教师李占炳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他的课深受学生喜爱,每次上课教室都挤满了人,他因此连续12次获得各级授课优秀奖,从国家级到省级,只要在教学方面能拿的奖项,李老师基本都拿了。在几年前的职称评定中,李占炳申报基础教学型的副教授,但按照当时的职称评定办法,李占炳在未来几年内不可能获评副教授。周创兵得知这种情况后,对学校人事处负责人说,破五唯要破到点子上,要改进服务和优化管理,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老师热爱教学、潜心科研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这也是学校的希望所在。最终,李占炳当年顺利获评副教授,学校一批长期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得以从优秀人才绿色通道展示业绩,得到认可。

    “只有师生有幸福感、学校有成就感、社会有认同感,学校才能真正立校,才能真正强校”“我们就是要坚持师生为本,在实干兴校中量力而为,做好民生实事”,学校聚焦发展“关键事”,紧紧扭住师生关心的各类问题,沉下心来解决师生实际困难,融入大局办好师生“暖心事”,做师生的知心人。于是前湖南院、北院之间校车通了,前湖幼儿园建了……仅2021年,校领导班子成员面向所有群体全覆盖开展调研,提交调研报告20份。通过调研,形成了校级层面办实事项目清单37项,二级单位办实事清单675项,并且逐一落实,不落一项,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加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望了十个春秋的卧龙山与前湖水,看惯四季交替的香樟叶绿和银杏金黄,最是不舍校园情、师生情和战友情!离任那天的全校干部教师大会上,周创兵动容地说:“这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十年。我把这十年奉献给了南昌大学,把汗水和心血挥洒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在南昌大学,与大家一起学习了十年、磨砺了十年、奋斗了十年,是人生之幸、无怨无悔。”

    编    辑:付自强

    责任编辑:涂金凤


  • 相关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
  • 分享到:

南昌大学新闻网 新闻热线:0791-83969057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学府大道999号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