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江西日报刊登了《两个江西人在南极忘我地工作》,对由我校派出的两名南极科考队员在南极辛勤工作给予了宣传报道,全文如下:
去年底由我省派出的两名科考队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第二附属医院的医生朱亲耀、谢庆斌到达南极中山站、长城站已经1个月了,在远离南昌11310公里之外的南极,他们度过了2010年的元旦。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他们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向记者讲述了在极地的生活。
虽然没有家里舒适的物质条件,但朱亲耀和谢庆斌都说,南极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他们的精神世界无比充实。
朱亲耀:帮厨卸货医疗检查卫生,样样都干
现在南极处于夏季,站区有160多人,后勤任务十分繁重。担任站务班班长职务的朱亲耀,每天一早都要去厨房检查厨师工作情况,还要常常帮厨。不擅家务的他适应得很快,现在大厨师都常夸他。
南极夏季的极昼期间(24小时都是白天),紫外线直射很强,经冰面反射的紫外线也很强,就是抹上厚厚的防晒霜,也无法避免面部晒伤。近期队员们都在忙着将“雪龙号”船装载的各种补给物资卸到站上,以便在极夜来临前做好越冬准备。所以队员们卸货时都必须佩戴墨镜,几天过去就都成了“黑人”,但没有一个人叫苦。
由于卸货是24小时不间断进行的,队员出现外伤的情况较多,作为站里唯一的保健医生,朱亲耀有时要深夜甚至凌晨起床帮队员处理伤口。有一次一名科考队员突然呕吐、腹泻不止,朱亲耀接诊后排除了可能的外科原因,积极有效对症下药,并守护在他的病床边观察病情,直到他痊愈。
作为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中山站的环境监察官员,朱亲耀每天要在站区检查环境卫生,还要负责清理随意丢弃的垃圾,队员们都戏称他是“垃圾王”。中山站每天洗漱的用水,是从附近的莫愁湖抽出来的。由于没有经过净化,含在口里还有些咸涩的味道。饮用的水则必须用油泵抽取融化的雪水,每一滴水都很珍贵。所以大家都很自觉节水,卸货时浑身脏乱,但每周只洗澡一次。
谢庆斌:身兼数职之余忙着锻炼身体、学习英语
南极的首个中医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谢庆斌告诉记者,现在南极长城站也是夏天,在大面积的融雪,气温在4摄氏度,基本上是极昼,晚上11点半外面仍看得清楚。
现在站里一共有54名队员,但是1月、2月份有两批人员要离开,最后就剩下谢庆斌他们13名越冬人员。除了医疗保健的本职工作,谢庆斌现在是长城站临时党委成员,每天晚上7点都要参加党委成员及班长会,总结当天工作和讨论第二天安排。由于长城站交通比较方便,世界各地来的访问团比较多。近期长城站来了几批国内外的游客,身兼商店经理、邮局局长、特别接待小组成员的谢庆斌,要为他们提供卖纪念品的服务。让他意外的是,国内游客的购买力比外国人还强。
工作之余,谢庆斌就是锻炼身体和学习英语。他说,乔治王岛上就数中国长城站的体育馆设备最齐,而且新建的体育场馆马上就要竣工了。
谢庆斌说,他就住在离海不到50米的房子里,从窗户就可以看见大海潮起潮落。如果算好落潮时间,露出的一条路就可以通往企鹅岛,可以走过去和企鹅来个亲密接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