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著名延安历史研究专家朱鸿召博士于3月18日、19日做客昌大智库,为广大师生作了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3月18日晚,朱鸿召博士为我校广大历史爱好者带来了一场题为《兵法社会的延安文化生产模式――兼谈知识分子与延安整风运动》的讲座,带领大家从另一方面了解延安的历史文化。
在朱鸿召看来是“一部兵法收天下”,兵法思想中体现的是现实生存的智慧,上可安邦治国平天下,下可操之于日常人伦;中华礼仪之邦的另一面,恰恰是兵学的昌盛。谈到兵法社会时朱先生解释说:“兵法社会,是指非一般正常社会,正如治军之道非伦理之常,侧身军营就要忘家,忘亲,忘身,按兵法行事。”朱鸿召认为,延安整风运动只不过是兵法社会领导者服众的做法。整风运动扩大到文艺界的目的是实现“道统”、“文统”归并于“政统”,使人们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一致。
“六十九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2年3月18日,中央研究院在延安召开了整风运动,这场运动是之后所有运动的‘模板’。”谈到延安整风时朱鸿召自然地谈到他的《王实味文存》,他借用“王实味事件”等大量的事例来反映了“兵法社会”的问题。最后,朱鸿召表达了他对待研究历史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不要哭不要笑,只要理解就好。”
3月19日上午,朱鸿召博士再次走进昌大智库,通过一个农民从贫困人员到劳动模范蜕变的事例,向观众还原了中国土地改革的风云变幻历程。
吴满有,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没有文化。因当时他对毛泽东的一句咒骂,引起毛泽东的重视,进而使领导者了解到当时底层农民沉重的生活负担。于是,毛主席下令:“减轻农民赋税负担。同时,调整农业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生产。”1946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中央提出新富民政策的方向,全国开展劳动竞赛,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吴满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勤劳与努力,成为劳动模范。他的事迹被《解放日报》报道,成为全国人民的学习模范。朱鸿召博士对当时中国农村的这段土地变革总结到:民意所在,民心所向,历史的天平就倾向那里。
朱鸿召博士认为,过快的城市化带来许多城市问题。为此,朱鸿召进城卖菜收到假币的夫妇等真实的事例向观众说明,中国的城市化给农民带来许多沉重的负担。他谈到:“现在我国的情况是:用钢筋混凝土把土地固化了,农民对土地没有安全感。农民过不好,城市的生活质量也不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