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大讨论】彭迪云:“双一流”目标导向下学科建设与 一流人才培养的协同
  • 作者:彭迪云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9-12-07字体:[
  •   

    编者按:在学校教育教学大讨论活动期间,各单位紧密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焦“坚持立德树人,建设一流本科”主题,碰撞出不少思维火花,本期刊发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彭迪云在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部门论坛上的发言,文章如下:

    一、一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培养一流人才,是国家对“双一流”大学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高校肩负的重大使命。“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2018年5月,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从大学的功能而言,无论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都是通过学科来实现的。学科既是知识领域或类群的划分方式,也是人才培养的专业领域。随着现代大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的知识领域以及学科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人才培养始终是学科的固有功能和使命。

    2016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第四轮学科评估。该轮学科评估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构建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引导高校从培养过程投入、学生获得感、学生学习成果到毕业后职业发展状况来全程关注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进一步彰显了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中心地位。下一步,学科评估将继续破“四唯”,将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

    培养一流人才,基础和核心是一流本科。2018年9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基础任务,做到“两个率先”,即一是率先确立一流本科教育目标;二是率先在学科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

    二、学科建设与一流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单元,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是高校承担大学功能的基本载体,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支撑。学科建设的实践要素包括学科方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重在提升知识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实践要素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能力建设、条件建设等,重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两者本质上都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学术活动,存在实践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一是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专业建设依赖于学科建设,主要体现为通过学科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资源,包括科研成果课程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尤其在研究型大学,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必然要求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建立结构性联系。

    二是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学科是相对稳定的知识领域,而作为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则具有跨学科性,尤其是交叉学科专业,其课程结构的跨学科性更为明显。当前,世界一流大学课程改革普遍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前沿课程和科技创新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建设必须以一流学科为后盾。

    三是学科平台与人才培养平台的关系。学科平台包括科研平台、实验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学科交叉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人才培养平台包括交叉学科专业平台、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重叠性。

    四是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知识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共同的载体把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团队内在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参与科研,使得科研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课程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学术讲座、研究式教学等都离不开教师科研成果的积累。因此,一流学科的团队建设既包括科研团队建设也包括教学团队建设,团队成员构成具有一致性。

    五是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流学科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新性知识,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创新性环境,因此,一流学科建设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学科建设与一流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首先,拓展学科育人功能,构建一流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将一流人才培养纳入学科建设范畴,并将其作为学科建设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强化学科建设的育人功能。一是强化科研育人。要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二是强化平台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实验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学科交叉平台、国际合作平台的育人功能,使本科学生迅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方向和成果,为一流本科教育提供优质平台。三是强化团队育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主的学科团队,或者由学生自己组建科研小组,提出项目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建立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实践指导和管理服务人才队伍,重视和培养学生作为科研生力军。四是强化实践育人。积极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拓展实践实习基地的数量、类型和层次,完善实践实习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五是强化创业育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依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师生共同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六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育人功能。加快学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建设,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科带头人亲自承担思政课程。

    其次,创新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一流人才培养的支持机制。建立一流学科与一流人才培养之间的协同治理结构,为两者的融合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将一流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评价标准,把一流人才培养评价内嵌于一流学科评价体系之中。二是打破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管理的体制性壁垒。建立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社科处在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把一流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建立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人才培养的协调机构,统筹一流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和改革规划。三是加强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建立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行的基层学术组织;培养研究生作为实习老师和助教;以项目为依托,促进本科生、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

    最后,整合学科建设资源,构建一流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加快学科群建设及其学科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多学科交叉,打破单一学科培养人才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性、多学科性。一是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向学术前沿和地方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凝练特色学科方向,并以此引领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二是通过专业建设整合学科资源,尤其是跨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建设要充分利用多学科建设资源,形成多学科培养人才的格局。三是通过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贯通体系建设。整合学科建设资源,打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隔离性体制,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资源分配、学制安排等方面一体化建设、系统化建构。四是通过课程建设整合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的课程化。五是通过队伍建设整合学科建设资源。实施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考核,使一流学科队伍也成为培养一流人才的队伍。六是建立科教结合的管理制度。根据科研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对科研、教育资源进行统筹部署、优化组合,解决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的分配困局。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