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发展巡礼】砥砺奋进 领航前行
  • 作者:魏云峰 张剑 摄影:魏云峰 张剑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2-12-14字体:[
  •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一附院砥砺前行的十年,也是取得辉煌成就的十年。10年来,一附院在南昌大学和卫生厅的正确领导下,院党政率领广大医务人员,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被授予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中国医院信息化先进单位、全国医院改革创新奖等荣誉称号,全省龙头品牌优势更加巩固。
     
      改革  逐步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体制
     
      十年来,医院逐步探索现代化医院管理的体制,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增效益,以质量创优势的改革和发展总体思路,围绕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探索。
     
      2006年,医院率先推行电子病历和医生工作站系统,成为全省临床信息化建设的领跑者; 2010年推行了以科主任负责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结合党支部、护士长目标考核管理体制,每年对负责人进行考核;2011年,医院在省内首次启用集“挂号、缴费、充值”为一体的“一卡通”系统,优化了患者看病流程、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缓解了门诊的人流压力;2011年,医院加强用药管理,推出了每周抗菌药物检查“四个一”管理方法,加大了临床不合理用药查处力度。“四个一”即:“每周一查”“每周一议”“每周一评”“每周一罚”……
     
      十年来,医院还相续推出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的手术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病房管理的新外科大楼门禁管理和陪客管理、加强干部作风管理的后勤巡查制度、还有探视制度人性化改革等等制度,这些举措促进了医院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提高了执行力和细节管理能力,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具有竞争、稳定有序的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得医院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医疗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如何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如何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科学、最合理的治疗?十年来,作为江西省最大的公立医院,医院始终在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而不懈努力。
      
      临床路径是我国医疗模式的一次革新,2010年,卫生部确定包括我省在内的14个省市共73家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一附院成为我省首批4家试点医院之一。
      
      其实早在2006年,医院就率先成为省内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探索的“吃螃蟹”者。当时,医院为了探索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方法,借鉴湖南、四川的经验,筛选了23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
     
      临床路径的实施,推动了住院天数下降和医疗费用减少,2011年,医院平均住院日从2002年的14天下降到了10.4天,住院病人人均费用降为12346元,还不到全国省级三级医院2009年住院病人平均费用水平。
     
      2011年,为控制费用,医院还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治理,狠抓合理用药,推出了每周抗菌药物检查“四个一”,加大了临床不合理用药查处力度,提高了医疗质量,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完善了临床药品应用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贴近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
     
      经过十年的努力,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全省人民首肯,全省龙头地位更加巩固。目前,一附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超过全省其他医疗单位总和,还拥有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16个、江西省高水平学科5个。2007年医院获批为全省唯一一家中华骨髓库指定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定点医院;2010年,医院被列为全国临床路径管理首批试点单位;2011年,医院被确定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卫生部重点联系医院;2012年,医院被确定申报为江西唯一一家“首批国家优质医院创建重点联系单位”。
     
      品牌的树立赢得了人民群众信任:门诊量由2002年的60万左右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153万人次,足足翻了2.5倍;年出院病人由2002年的3.39万余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7.4万人次;平均住院日从2002年的14天降到2011年的10.4天,远远低于卫生部要求的标准。2011年,医院全年完成门诊量153万人次,单日门诊量超过6000人次达到31天,病床使用率达到了124%,手术31248台次,病床周转次数47.9次,总工作量和人均工作量遥遥领先,均居省内各大医院之首。
     
      学科  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自2005年并入南昌大学以来,医院便成为了全省唯一211重点建设大学――南昌大学的附属医院,从此由江医一附院更名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依托两校合并的强大联合优势,教学科研成绩实现了新的更大突破。
     
      依托着全省最大的教育平台,医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教学任务从2002年的千余名学生发展到2011年承担博士、硕士、本科生、进修生、成教生、留学生等各层面近4000多学生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硕士631人,博士25人,本科三个专业5个专业方向,三个年级25个班,成教17个班,以及护理系、影像系、预防系、麻醉专业、检验专业的理论和见习)。2006年医院教学成绩优秀,获批全国首批内镜医师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07年医院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1年,医院成功申报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授予点,完成申报南昌大学校级教改课题13项,获批8项。申报江西省首届高等学校研究生教学成果4项,组织申报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3项。第一临床医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39%,在南昌大学名列前茅。
     
      十年来,医院科研和学科建设成绩骄人。2002年医院仅仅只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个,2005年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个,省级课题仅17个,全年项目总数才139个,到2010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达到了28个,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24个和27个。其中,2011年全年各级课题资助金额达1150万元,获资助项目数和经费数分别占南昌大学总数的15.7%和15.2%。十年来,一附院一直是全省卫生系统课题最多水平最高的单位,稳居全省医疗界科研龙头地位。
     
      2012年,江西省临床医学科学研究院挂靠一附院,依托一附院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8个省级研究所,1个省级高水平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创新团队、6个省高校重点学科等研究平台的力量,推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建设江西省临床医学研究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孵化基地。
     
      2005年,医院吕农华等11位同志荣获“江西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全省仅20位);2006年,医院实现江西医学界首个国家863计划主持项目;2009年和2012年,医院分别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2012年医院共获9项荣誉,成为获奖最多、级别最高医疗单位;2009年,医院获批省内第一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至2012年,医院已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占全省数量的三分之二;2011年,医院获得了973前期项目、取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零的突破……
     
      至2012年,医院已经拥有全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11名(全省共2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省级津贴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10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5人,省突出贡献人才1人,井冈学者1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59人,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34人,省主要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省卫生厅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
     
      惠民  致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为了做好全省人民的医疗服务工作,医院一直在不断探索各种便民惠民的服务措施。十年来,随着门诊量的大幅度提升,医院尝试了诸多便民惠民措施,来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就医环境,缩短等候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
     
      2006年,医院开设视频门诊,通过网络使交通不便地区的病人及贫困的患者在本地的基层医院即可获得让一附院专家对其诊治的机会;2006年,医院电子病历和医生工作站建设全面启动,结束手写病历历史,大大缩短了患者就医的时间;2008年,医院试行二代身份证挂号服务和看病刷卡交费服务,缩短了挂号和缴费的时间;2009年,门诊实施了分层挂号和全国首创的弹性排班制,分解就诊高峰压力;2010年,医院开设简易门诊和自助取报告机,只为患者合理就诊、少走弯路;2011年,门诊实现了全层覆盖电子显示屏,各类就诊公告滚动显示;2012年,医院投入150万元在全省首家启动病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对现存100多万份病历扫描入网,让病人住院信息资料实现了永久存放,为医院和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方便的服务……
     
      此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代表最广大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对缓解农民看病难特别是看大病更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一附院作为定点医院之一,到2011年底,全院累计直补14346人次,补偿金额4877万余元。仅今年1月至8月,全院共直补4258人次,补偿金额1633万余元。最高月补偿800余人次,补偿金达322万元;一天最高直补68人次,金额40余万元。直补人次和直补金额在省级医院中名列前茅,受到农民患者的一致好评。

      公益  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十年来,医院一直坚守自身公益性,秉承“德高术精、福泽人民”的院训,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活动,坚持“医德医风标兵”、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各种评选活动,培养了一代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一附院人,锻造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一附院品牌,促进了医院改革和发展。
     
      2003年,在抗击非典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伟获得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4年,卫生部授予医院妇产科教授易为民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使医院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拥有两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医院;2007年,医院派出江西省首位赴南极执行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医疗保健任务、脑外科主治医师卢明巍同志。随后几年,医院又相续派出两位医生赴南极执行保健任务;2008年,医院共派出医疗队6批共27人,分别在广元市中医院、青川县关庄镇、木鱼镇、元坝区医院等抗震救灾第一线,现场救治伤员1763人,其中成功抢救危重病人70人,实现了现场抢救零死亡,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完成156台手术。医院被授予获全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医疗队队长张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劳模称号;2009年,医院派出抗洪救灾医疗队12人,第一时间到达抚州灾区接诊2000多名灾民,并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2012年,院长魏云峰获得全省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
     
      除了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医院还积极参加各种医疗援助和公益活动。如省委、省政府重大民生工程“光明・微笑”工程和儿童“两病”免费救治服务、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医疗援疆、对口支援四川省小金县,一附院人始终是冲锋在前,勇当主力。
     
      2012年6月29日,为迎接建党91周年,医院派出18个来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医学领先学科科室的党员专家,在南昌八一广场举行了“迎接党的生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为主题的大型义诊活动。本次参加义诊的专家全部为正高职称,且全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共有近2000名患者得到了一附院专家的诊治和解答。

      保障  基础建设日新月异职工待遇稳步提高
     
      医院的基本建设日新月异,十年间,先后完成了内科大楼、医技大楼、新外科大楼、300米连廊建筑施工,以及门诊、临床、食堂、家属区等处的改造重建。2012年,全院实现电容量21000千伏安,所有病房实现中心空调、中心供氧,配置设施齐全,病区环境优雅。2012年医院还启用气动物流系统工程、实现了各病区标本运输的自动化,极大地改善了就医条件。
     
      预计2013年上半年将投入使用的省急诊创伤抢救中心,总建筑面积达55000多平方米,有500多平方米抢救室、600多平方米重症监护室的集中抢救场所,还有急诊床96张、500多平方米的集中输液区,900张住院病床,同时配套有DR、CT、MRI全套影像设备及B超、心电图、检验等检查设备,并在四楼设置25间净化层流手术间,医院就医环境将发生质的飞跃。
     
      未来五年,医院还将启动医院象湖新院区一期工程(新院区总体规划用地490亩,总建筑面积为42万平方米)、阳明东路北院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项目的建设,及新建营养食堂,完成现住院部的科室调整,形成由连廊连为一体的门诊、急诊、医技楼、内科楼、科研医疗楼、肿瘤、传染的整体住院医疗区、会议中心、地下停车场等。
     
      随着医院固定资产大幅增长,职工福利待遇也得到了稳步提高。2008年,医院全面启动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工作,全院2129人可享受此次住房补贴,院方一次性补贴金额达到22491,056.67元,并从2010年开始逐月补贴;2009年,医院建设了康馨苑,分房、调房260  余户;在医院领导的关心下,医院定时调整工资结构,改革分配制度,十年里职工年均收入稳步增长。
     
      2012年,一附院被确定申报为江西唯一一家“首批国家优质医院创建重点联系单位”,拉开了一附院今后十年跨越发展,奔向国家级优质医院的序幕。下一个十年,一附院人将继续努力,以保障我省人民群众的健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为己任,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