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教师,面对课堂,我除了兢兢业业完成本职专业的授课外,还累积了一些别的东西,譬如生命教育。我觉得师者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解惑。不仅要业精,还要德修。在教学中学做人。在敬业与修德中与学生一同成长。
刚入校,我也似个孩子,第一节课,怯生生,不禁双腿发抖,幸好,遇见一群无比阳光的学生,她们用一双双眼睛注视着我,充满好奇,满怀笑意,似乎在鼓励着我,不要紧张,镇定下来,你可以的。这节课,我意识到,身为老师,就是去迎接被注视的感觉,这种迎接,是一种责任,督促着你,勤于钻研,钻研专业知识,钻研课堂设计,自信到不畏惧任何注视。
一节课,两节课,三年下来,也上了上千节课,这期间,学生在成长,我也在成长,而许多的学生,反而是我成长过程中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入校的第二个学期,公司金融课堂上,遇见一名学生,一直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这个班的学生很活跃,上课互动性很强,但这名学生却从不参与,你点他回答问题,他会回你个灿烂的笑容,然后说,老师我不会。于是,我在课堂上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给学生答疑。并向学生推荐了一本正在看的书。这名学生两天后,主动与我联系,告知已看完此书,对此我很是惊喜。一则,惊喜自己偶尔的推荐竟获得学生如此积极的回应;二则,惊喜竟是这位“并不参与课堂”的学生。欣欣然,与他聊起来,慢慢了解,这是位极爱看书的学生,对于金融,兴趣并不大,所以课上才不怎么听讲。在看书方面,他兴趣涉猎很广,许多我不曾涉及的领域他都理解很深。也正是因为看书,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计算机。而且凭着自己对计算机的兴趣与自学能力,他成为了校计算机协会的会长。于是,我们成为了课堂之外的书友,会互相分享读书感悟,和最近看的好书。现在,他已毕业,成为了一名程序员,从事着与自己本专业所学完全不相关的工作,但却是自己兴趣所在,因此非常热爱。他仍与我保持着联系,会督促彼此阅读。
因为他的书籍分享,我开始学习编程语言,了解科幻文学,在人生的其他纬度有所成长;也是因为他,我了解到,兴趣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作为老师,我们往往以成绩的好坏,课堂的参与性来评定学生的优劣,但大学教育的目的真的只是知识的获取吗?许多学生,上课不听,成绩不好,也许仅仅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专业兴趣并不大。以金融学专业为例,我曾经在课堂上对大二的学生做过调查,问他们选择此专业的原因。部分学生是因为毕业就业前景好,听起来“钱途”光明;部分学生是听从父母或家人的选择;只有一小部分是因为真正的对金融行业,金融市场感兴趣。应试教育的成长下,花季的孩子,真正知道自己的兴趣,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人有多少呢?虽然他们所学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作为老师,也许最好的方法,是引导他们,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方向。
用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做的是,设计课堂,课堂上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应多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也许学生本来就不知道对什么有兴趣,听过你的课,也许发现,兴趣就在这儿。其次,也是大学教育最应该做的,是授人予渔。教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思考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方法,她们遇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时,能够利用大学里锻炼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去探索,去深入学习。
这名学生也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是激励、唤醒、鼓舞。教育是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的艺术。
林砺儒有一句名言:“教育是人格和人格的交感。”他在《精神剃须论》中指出,老师指导学生,“一不靠权威部勒,二不凭笼络操纵”。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
以生命意识关注心灵
知识获取不是教育的唯一,教育的本质是树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心理健康的人。初进大学的学子,对前途,对人生,对学业,对社会都有一些疑惑迷茫,这时,教师如能及时走近他们,会有意想不到的生命喜悦。
毕业何去何从,是许多学生困惑的大问题。面对即将来临的未来,有人总显得惶惶不安。我也是这么一路走来,所以很能体会其中的心理。
就拿沉迷网络的学子来说,并非全然不可取,换一个角度来欣赏,便会时有新的发现:痴迷网络的学生,其实是有超常学习热情的。不然,何以沉迷其间而不能自拔!如果没有对虚拟世界探索的浓郁兴趣,怎会一坐几小时甚至几天几夜呢?他们并未察觉辛劳与疲惫,那么,必然其心中有足乐者,盖勤且艰若此矣。只不过,兴趣,不在规定的范围,不在考试的范畴。
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应当有这样的胸襟:“我不欣赏你这样做,但我理解,这是你成长中必经的过程。”因为,每一个人,无论看上去多么幼稚,顽劣、愚笨、心智都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发展中。
真诚的人道关怀,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与他们真诚对话,走进心灵。让他们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潜力,复苏属于自己的灵性与心智,微笑着活出自信与尊严……
以耐心慧心接近心灵
生命是个过程,不必在乎目的地,只在乎沿途的风景。过程好了,结果自然不会坏。同样,教育也是个过程,不必在乎最终的结果,过程努力了,结果也自然不会坏。
走进,即是一个过程。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绝非轻而易举之事。极需耐心慧心。
除教金融专业课程外,还兼任了旅游管理中外的一些课程,因是双语教学小班授课,更能彰显学生们完全不同的个性。个性不同,交流起来方法也不同。有些学生看似大大咧咧,总是上课咋咋呼呼,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脆弱;有些学生上课睡觉,对你的任何指示都不予以理睬,却会在下雨的时候来教学楼给你送伞。学生愿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心话,吐露出来,关键在于老师能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这需要真诚,更需要智慧。我的年龄与他们相仿,容易获得学生信赖,有些学生不仅课间,课后也有问不完的问题,我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心比心,推心置腹与其交心,以自己切身的经历,无论经验与教训都毫无保留地与他们共同分享,不拿架子,让许多学生都能走进我的朋友圈。
以包容心走进心灵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只有师者的灵魂在高处,淡泊一些东西,才能在精神的园地,三尺的讲台,润泽生命滋养梦想。
教育本是一个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是一种“爱与智慧的联合”(苏霍姆林斯基)。
有人说,“教育,其实是一个让自己破碎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擘开了摆上祭坛的过程。你不将自己的生命敞开,学生更会将心门紧闭”。
作为教师,请不要强令,除了爱与智慧,没有其他可以开启生命的钥匙。尤其是对于内心脆弱敏感的学生,他们会将深深的鄙怯藏匿起来,时时披着一层虚假的外衣,或是沉默或是顽劣……所以,无论如何,请保持平等慈爱,不苛责,不奢求每一个人都成为精英,只要平凡的生命,活出自己!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为人师者的同时,试着走近学生,关注心灵,在讲解专业知识中渗透人文关怀,与学生一起,以爱和智慧导航,在互相欣赏与激励中共同成长。
(本文为南昌大学立德树人征文活动一等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