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科学时报》刊登了题为《吴峰:不辍的探索者》的报道,全文如下:
量子色动力学自1973年诞生后,便被视为描述强作用力的基本理论。和此理论同年诞生的吴峰,多年后因“全息量子色动力学及相关问题之研究”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吴峰祖籍湖北,出生在台北,并一直在台湾生活。1991年,18岁的吴峰怀着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在填高考志愿时,毅然将台湾大学物理系作为第一志愿。1997年,吴峰获得台湾大学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他留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并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并参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量子色动力学和夸克禁闭的研究。随后,他进入南昌大学任教,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越标准模型的味物理:相关粒子现象和理论研究”。
过去十余年间,高能物理理论最值得称道的发现便是AdS/CFT对应,弦理论和粒子物理的研究因此而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吴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项目便是以弦理论和规范理论的对偶关系,对强作用力的非微扰难题以及和对偶性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行研究。
“这不是一个能够立竿见影看见实际效果的研究,但是人类有一种其他物种所没有的特质,那就是好奇。相比其他动物,‘问为什么’的倾向在人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当我们对大自然越来越了解,我们便能更好地和自然和谐共处,同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没有昨天的基础科学,就没有今天的应用科学;没有今天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天的应用科学。”吴峰说。
很多人都不知道,吴峰曾经有过一段难忘的军旅生涯。由于希望在高能物理方面有更为精细、更为透彻的研究,在获得台湾大学硕士学位后吴峰选择出国继续深造。但因制度要求,他需要服兵役两年。在当时录取率极低的背景下,吴峰以全台湾该兵科最高分进入装甲兵学校,结训后成为台湾海军陆战队战车营排长。谈及这一段经历,吴峰引用了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一段话:“如果你给我100万,让我再当一次兵,我绝对不肯;但如果你想用100万,买走我当兵的回忆,我也绝对不肯!”
在吴峰看来,这段军旅生活对他的整个人生,有着极特殊的意义。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初到美国的吴峰,很快的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并以坚忍、独立自主的姿态学成归来。
2007年,应南昌大学邀请,吴峰结束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成为南昌大学相对论天体物理与高能物理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南昌大学给研究者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这也使得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南昌大学从研从教近4年,他如是评价这座学府。
在教学过程中,他用自己的笔记代替课本给学生上课。对学生,吴峰没有很苛刻的要求,他主张自由的学术风气,充分利用南昌大学最近开展的“office hours”,多与学生交流。论及创新,吴峰给出了自己的诠释:“一个优秀的物理系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学问可能已经高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但是重点不在于懂得多少,而是在能创造多少。”
大学期间的吴峰就对人文学科很感兴趣,选修过《史记》、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少数民族音乐等,而今他更是用这种动静结合的爱好应对自己科研过程中的压力。
清晨在红谷滩靠近江边的路上,人们偶尔会看见一个着装简约的慢跑者,他就是吴峰。他总是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更健康,也更有效率。
如吴峰所说,知识的广度对一个人的成就尤为重要。他甘愿在广度的探索中做一个不辍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