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农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她热心医学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率领她的团队填补了省内消化领域不少空白的“首例”新技术。虽然与她的谈话时间不长,但记者可以感受到,她不仅是一位敬业的临床医生,一位创新的医学专家,还是一位清廉的医院管理者。在记者的眼中,她是一位雷厉风行、勇于开拓、敏锐坚韧的女性。
因为教授的推荐走进消化领域
吕农华1983年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之后留在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时候我们是在轮科室,后来在定科时,我有点犹豫了。”吕农华说,在定科的时候,当时的消化科主任王崇文教授找到他,并告诉她说:“消化科工作很辛苦,要做胃镜(当时的胃镜是很笨重的),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你的性格和身体很适宜搞消化专业,你来消化科工作吧。”吕农华听后立即欣然同意。
“消化科是内科中的一个大科,疾病繁多,疑难重症也较多,可以学习、研究的内容就更多。我下过放,插过队,累和苦我都不怕,就这样我走进了消化领域。”一晃25年过去了,吕农华在消化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今,她仍然非常感谢消化科的老前辈们,尤其是恩师王崇文教授,“是他们推荐、引领我从事这个专业的,并在工作中毫无保留、不辞辛苦地指导我。我才有今天。”
常常“临危受命”进行紧急救治
“我常常会在半夜接到医院的电话,说是有病人需要抢救。”吕农华在治疗的病人绝大部分是疑难重症,治病就等于救命。2007年2月9日,那是传统佳节春节的清晨,天正下着��细雨,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她从睡梦中惊醒。“当时从县医院转来一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老人,胆道梗阻,寒战、高热、黄疸,传统开腹手术风险很大,病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吕农华放下电话,来不及给自己的家人道声新年祝福,就直往医院冲。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急救治,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终于转危为安。当时老人的儿女们感动地双膝跪倒,向她表示感谢。
“类似这样的抢救,我都记不起有多少次了。”吕农华说,她已经习惯在任何时候接到“抢救”电话的生活。
患者恢复健康是医生最大的满足
在采访中,吕农华常常对记者说:“医生最大的满足就是看着患者在自己的治疗下重获健康”。1997年医院成立下乡扶贫医疗队赴波阳县,时任一附院消化内科行政副主任的吕农华担任了第一任队长。在农村短短的3个月,她精湛的医术、负责的态度在当地有口皆碑。农民找她看病,无论是下班还是节假日,她都热情接待。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一位出院不久老太太突然发病,吕农华闻讯后,步行数里路来到患者的家里为其医治。当医疗队返回省城时,许多患者、家属自发地带着锦旗和鞭炮,从医院门口一直送到码头。
消化病是一种常见病,易复发。每当吕农华经管的患者出院,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患者,她都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他们,便于他们咨询病情。作为一名医生,吕农华情系患者,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喜爱。
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从20%降至5%
“江西是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之一,‘胃癌及癌前病变’一直我的主攻的科研方向。”吕院长告诉记者,她为攻克胃癌的早期诊断这一难题,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的成果。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GCP平台项目1项,国家支撑计划、863计划1项、20余项项省级科研课题,对胃癌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重症急性胰腺炎’一直以来,因为病死率高、治疗费用高,老百姓,包括很多临床大夫都是“谈虎色变。我们在急性胰腺炎研究领域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攻克这一疾病,服务患者。”吕农华说,重症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急重症之一,过去大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近几年,随着内科综合治疗水平提高,只有少数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才需外科治疗。内科综合治疗主要采用腹腔灌洗、中药导泻、内镜治疗和早期肠内营养等一系列措施。因为这些新的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年轻医生都可以熟练掌握;加之疗效明确,费用低廉,具有极高的效价比,最终受益的始终是患者。
从医二十余年来,吕农华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率领她的团队创造了许多填补省内空白的“首例” 新技术:重症胰腺炎的腹腔灌洗、肠内营养、内镜下治疗等的综合治疗使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从20%降到了5%;
清正廉洁在医院有口皆碑
作为消化科的医生,吕农华一直在临床第一线体验着普通医生的苦和乐。2001年11月,吕农华开始担任任南大一附院副院长,2009年3月任医院常务副院长。从专家到管理者,吕农华经历的不是角色的转换,而是事业的延伸。
吕农华在医院分管药品,她告诉记者,曾有许多药品推销商以各种方式想送“红包”、送礼物,有的多方打听到她家的住址,欲登门造访;有的干脆守在她回家的路上,但都被她拒绝了。“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项‘肥差’,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今天我接受了别人的好处,明天,我将失去我做人的原则。”担任副院长这么久,吕农华从没想过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久而久之,药商们都知道找吕院长谈工作可以,送礼没门。她出色的工作,廉洁的品行多次受到省纠风办的高度评价,并得到省领导、省监督小组的表扬。
对父母和女儿深感愧疚
临床医生、医学研究员、医院管理者……这些都是吕农华工作中的身份,她在很成功地扮演好了这些角色,良好的医德医术为吕农华获得了许多荣誉。然而,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她却深感内疚。
“
我平日里因为工作太忙,都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人。”吕农华说,1997年,当她在农村扶贫医疗队时,她90岁高龄的父亲因心脏病突发,生命垂危。她赶回医院后,心里却还还记挂着乡下的患者,待父亲病情稍微稳定,她就匆匆赶了回去。
“
以前我女儿生病,我也很也不能在家照顾,难以尽到母亲的职责。”吕农华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常说:“妈妈心中没有我,只有病人”,每当女儿说起这番话的时候,她的心里就感到非常的难过,她希望在以后时间里,她能抽出更多的时间陪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