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我校食品学院团队在益生菌缓解牛乳过敏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作者:食品学院 摄影:食品学院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5-08-20字体:[
  •   

    本网讯(食品学院)近日,由我校食品学院陈红兵教授领衔的科技部重点领域食物过敏创新团队在过敏领域顶级期刊、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学会官方期刊Allergy(中国科学院1区Top,IF=12)在线发表了题为“Bifidobacterium breve M-16V Alleviates Cow’s Milk Allergy in a Mouse Model via Gut Microbiota-Derived Indole-3-Propionic Acid-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Signaling Axis”的研究性论文。重点揭示了益生菌缓解牛乳过敏的分子机制,为益生菌在食物过敏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该研究由南昌大学联合江西省儿童医院共同完成,论文通讯作者为南昌大学陈红兵教授、李欣教授和江西省儿童医院林敏主任医师,第一作者为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研究生邵虎明。

    食物过敏(FA)被定义为因接触特定食物蛋白而引发的免疫介导不良反应,超过10%的婴儿以及4%-5%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食物过敏困扰。牛乳过敏(CMA)通常是人一生中最早出现且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影响了2%-3%的儿童,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牛乳过敏患者接触牛乳蛋白可能会引发复杂的临床症状,例如湿疹、气道炎症、腹泻,甚至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等。但目前牛乳过敏的标准治疗方法仍然是严格避免摄入牛乳蛋白以及使用肾上腺素。因此,为过敏患者开发安全有效的策略极为紧迫。随着牛乳过敏与肠道菌群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不断揭示,基于肠道菌群的策略为牛奶过敏的防治带来了希望,其中益生菌的应用被认为是有前景的方法之一。

    益生菌被定义为“在足够数量下给予宿主有益的活微生物”。益生菌能够重塑肠道微生物环境,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调节免疫反应。近年来,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是最广泛使用的益生菌菌株,例如短双歧杆菌(B. breve)、鼠李糖乳杆菌(L. rhamnosus)和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等,多项研究报道了其在缓解食物过敏方面的有效性。来自人群队列的研究结果显示,牛乳过敏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丰度显著低于健康人群,并且补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能够促进耐受性的获得和过敏症状的缓解,这凸显了益生菌在防治牛奶过敏方面的巨大潜力。

    微生物衍生的代谢产物对肠道稳态具有深远影响,它们被认为是介导微生物群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关键信使。色氨酸是一种必需芳香族氨基酸,影响着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色氨酸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三种:吲哚、5-羟色胺和犬尿氨酸途径。大部分色氨酸在犬尿氨酸途径中被分解代谢,但吲哚途径产生的吲哚及其衍生物对于维持肠道稳态同样至关重要。在吲哚途径中,色氨酸可由双歧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和乳酸杆菌等转化为吲哚及其相关衍生物,如吲哚-3-丙酸(IPA)、吲哚-3-乙酸(IAA)和吲哚-3-乳酸(ILA)等。这些吲哚衍生物有助于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已有报道称吲哚衍生物与过敏性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吲哚衍生物对食物过敏的具体影响仍有待阐明。

    本研究发现补充B. breve M-16V能够缓解小鼠的牛奶过敏症状、逆转Th2偏向的免疫反应并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且这些积极效果依赖于其与原有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此外,B. breve M-16V有助于提高肠道菌群中色氨酸代谢菌的丰度,调节宿主的色氨酸代谢功能以及肠道微生物源的吲哚衍生物水平,尤其是提高IPA的水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IPA同样缓解了小鼠牛乳过敏反应,但需要AhR信号的激活。而且AhR信号的激活对于B. breve M-16V缓解牛奶过敏同样必要。

    总之,该研究阐明了B. breve M-16V通过提高微生物源IPA水平并激活AhR信号进而缓解牛乳过敏的新机制。以上结果强调了色氨酸代谢物,尤其是吲哚衍生物在食物过敏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基于肠道微生态调节食物过敏策略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all.16684

    审校:邱晓怡、许航、涂金凤、朱文芳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