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初结硕果
国学实验班以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为办学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国学功底与人文底蕴,精通传统经史子集的基本元典,熟悉中国、西方与印度三大文化传统的重要学术经典及其基本人文精神,具有综合思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国学实验班实行本科与硕士贯通培养,学制6年,每届学生在南昌大学每年入学新生中选拔录取,每届选拔25人。在培养中,国学研究院充分利用南昌大学综合优势,集中人文学院和其他学院的优秀师资力量和学术团队,采用现代教育理念,突破文史哲专业界限,摒弃文科“概论+通史”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精英教育,探索文科人才培养新型模式。
国学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坚持贯彻“融旧开新,再续华夏人文慧命;敬德尊圣,重铸炎黄民族心魂”的学术宗旨及“融贯经史子,汇通文史哲,涵化中西东,参究天地人”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探索,创新人才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国学研究院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得到学术界专家、学校等上级领导高度肯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初显。
办学方向和课程体系得到学术界专家充分肯定。2010年4月18-20日,由《文学评论》期刊社、《哲学研究》期刊社、《光明日报・国学版》编辑部、南昌大学联合主办,国学研究院承办的“国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南昌大学隆重举行。国内国学研究领域著名专家李学勤、杨义、詹福瑞、郭齐勇等相关领域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国学学科建设、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等专题进行了深度研讨与交流。研讨会上南昌大学国学实验班办学方向、培养理念和本科课程体系受到专家充分肯定。会议期间国学专家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教授、安徽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万曙教授、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程水金教授等四人接受《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先生访谈。2010年5月2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以“国学院应该开什么课”为题,专版刊登访谈内容,在国学领域反响强烈。
2010年4月,国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南昌大学召开
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得到领导高度肯定。2012年教师节,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姚亚平到学校慰问教师时专程到国学研究院视察指导,曾在南昌大学长期工作、熟知学校人才培养情况的姚部长在听取国学研究院工作汇报和观看专题展览后指出,国学研究院的的学术宗旨及教育理念非常好,国学实验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非常正确。并对国学研究院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国学研究院要继续改革创新,为文科拔尖创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初步显现。在首届国学实验班2009级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工作中取得开门红的佳绩。今年9月,学校启动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工作,国学研究院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反复研究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国学实验班本科学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实施细则(试行)》,做足做细工作环节,确保国学实验班学生免试推荐工作公平公正。在学校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考虑到文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转益多师”的规律,学校同意扩大国学实验班外推名额,批准2009级国学班14名学生参加全国“985高校”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14名外推学生全部顺利取得各相关学校的入学资格,录取率为100%。这些外推学校为中山大学3人,山东大学1人,武汉大学5人,华东师大2人,湖南大学1人,陕西师大1人,东南大学1人。据外推学校反馈的面试信息,学生参加推荐的高校虽然都是“985高校”,但接收学校对南昌大学推荐的国学实验班学生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南昌大学国学实验班的本科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很好,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文献功底深厚,思辨能力强,培养潜力大。有的接收学校还认为,南昌大学虽为“211学校”,但国学班学生的培养质量甚至超过了“985高校”尖子班的学生,给学生以极大鼓励。国学研究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得到初步显现。
二、专兼结合,资源共享,建立优秀的专家型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有优秀师资作保证。国学研究院从开办时起就注重国学班优秀师资的选聘。一是选聘人文学院和校内其他学院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担任专业课程教学与指导。阈于校内潜力不足的个别课程聘请校外知名专家讲授。如《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课程暂聘贵州大学中文系张闻玉教授主讲,《国际汉学》课程聘请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武汉大学国学院于亭教授主讲,《黄帝内经》课程聘请江西中医学院医古文专业李丛博士主讲。二是从2012年起,国学研究院每年引进优秀博士1-2人,逐步建立一支8-10人的专职教学科研队伍。专职教师除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以外,担任实验班本科专业导师。三是有目标有意向地培养青年教师,着眼于内部师资潜力的开发。在外聘专家授课的同时,也兼顾内部教师的培养开发,中文系年轻教师徐文新博士对古代天文历法之学有所钻研,国学研究院特意安排徐博士跟张闻玉教授随堂听讲,学习本课程的讲授方法,准备将来可以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校内的优秀教师的资源,节约资源成本,又培养并锻炼年轻教师的成长。逐步形成了国学班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科研队伍。
有了优秀师资,国学班学生的学习场所--专业资料室建设就显得尤其突出。国学研究院成立后,就着手建设专业图书资料室,先后购进国学基本典籍和必读书目等近20万码洋纸质图书,并逐步建立国学典籍电子图书数据库。专业资料室实行学生自助式管理并全天候开放。除此之外,国学班学生也可以共享学校图书馆和人文学院文、史、哲等各系资料室的图书资源,形成了学生共享学校、院系和专业资料室“三位一体”的图书资源。
三、勇于探索,多措并举,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学研究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改革和勇于探索创新,多措并举,国学拔尖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形成了“实行三个机制、探索三种模式、培养三种能力”的办学思路。
一是实行元典精读式教学机制,探索元典精读与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国学实验班课程设置上体现精英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本科阶段专业课程包括中国、西方与印度三大文化传统的重要学术经典。课程体系设置打破文史哲专业界限,强调文史哲学科基础。课程设置均为元典研读,突破文科“概论+通史”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打好语言基础与文献基础;个性课程以实践创新课程为主,体现因材施教和精英教育。
课堂实行小班互动研讨式教学。国学实验班突破课堂教学以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鼓励任课教师采用互动研讨式教学。如王德保教授主讲的《资治通鉴》列为国学班研讨式教学示范性课程。王教授在每次授课前一周邀请两名学生来布置教学专题,提出学生的准备要求和工作分工,课堂上由学生演示准备的PPT课件,再由学生提问讨论,最后由王教授来点评讲解。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是是实行学术能力训练机制,探索课堂教学与学术培养相结合的学术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
设立国学讲习堂,开拓学生学术视野。先后邀请国内外国学研究专家来国学讲习堂来做学术报告,目前已开办国学讲习堂20期。
国学讲习堂学术报告
建立学术论文制度,训练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创新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术论文制度要求每个学生每年撰写三篇学术论文:一是自选一门已开设的专业课撰写读书报告,二是自选国学讲习堂一场学术讲座撰写讲座研习报告,三是自选游学活动主题撰写游学调研报告。研究院每学期汇集上述学术论文,编印学生学术论文集,学生人手一册,供同学们交流学习。
每学期编印一本国学实验班学生学术论文集
建立学术活动周制度,打造学生学习交流和学术研讨平台。培养方案的个性课程体系中设置《学术能力训练》实践课程学分,《学术能力训练》以学术活动周形式实施。国学实验班学生学术活动周每学期举办一次,活动内容包括学术讲座、读书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近郊文化景点考察等。读书报告会和学术研讨会均分设全院和班级两个层次,读书报告会和学术研讨会严格按照学术研讨会的程序和规范进行,先由学生用PPT报告论文主要内容,然后由学生提问或讨论,最后请专业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学术活动周形式多样学术活动的开展,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促进学生学术探讨和交流,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
每学期举办一次国学实验班学生学术活动周
建立自主学习交流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创新。研究院成立学生自助学习兴趣小组,各小组结合各自学习主题不定期组织各类课外学习活动。各个班级分别设立主题活动,2011级国学班组织“国学之眼”,每周自主组织学习讨论会。

国学实验班学生学术讨论会
三是实行游学考察机制,探索课堂教学与书院式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增进学生学习实践和学术感悟能力
培养方案的个性课程体系中设置《学术考察》实践课程学分,《学术考察》以暑期游学形式实施。每届学生在本科阶段均有1-2次国内游学和1次国(境)外游学参访机会,每次学术参访1-2周,以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实践,增进学生学习体验和学术感悟。
2011、2012年暑期分别组织三届学生赴山东游学。考察观览泰山、“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三孟”(孟府、孟庙、孟林),在曲阜专门到中国孔子研究院参观调研,到曲阜师大聘请孔孟研究专家为学生讲学。
2011年暑期组织实验班学生参加学校赴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雷诺分校访问学习实践团,游学时间为25天。
2012年暑期组织学生赴西安、洛阳等地游学。考察龙门石窟、白马寺、黄帝陵、乾陵、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等历史文化景观,并请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为学生讲学。
2012年暑期组织学生参加台湾佛光山2012国际青年生命禅学营。在十天禅学营期间学生参加佛光山寺佛学课程研修、禅学生命感悟和“三好”人间佛教(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的体验,参访台湾故宫博物院、宜兰博物馆、美浓客家民俗村、莺歌文化古街等文化景点。

2011年暑期国学班赴曲阜“三孔” 游学

2011年暑期国学班学生赴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雷诺分校访问学习
2012年暑期国学班学生赴台湾参加佛光山国际禅学营
四、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创建一流国学教育研究机构
在今后的工作中,国学研究院在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同时,将始终不忘科学研究任务,开拓思路,融入地方特色和国学教育特点,搭建国学大学科科研平台。加大力度开展国学研究和国学普及推广,做到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不断提升教研实力,扩大学术影响。
筹办学术刊物《正学》,扩大学术影响。推进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与海内外学术界的深入交流与合作,积极筹备国学研究院学术刊物《正学》,力争2013年4月正式出版,努力将《正学》杂志打造成海内外注目的一流学术刊物。
校内恢复重建南昌豫章书院,营造校园书院气息。为弘扬南昌豫章书
院优秀的书院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书院气息,联合南昌大学博物馆、人文学院,平移江西现有的一组古建筑,在校园内重建南昌豫章书院,书院内可设天文馆(天象馆)、地文馆(中国历史水文地理馆)与人文馆(礼仪名器馆)。发挥书院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博物馆展示等功能,重现积淀深厚的江西优秀传统文化。
编写《仪礼》动漫脚本,策应学校文化建设。以中国古代礼仪经典《仪礼》为蓝本,组织专业教师研究《仪礼》中中国古代天子、诸侯、士大夫日常所践行的各类礼仪和礼俗,编写《仪礼》动漫脚本。寻求有关文化策划机构合作,制作出版《仪礼》全套动漫。
送讲座进学院,创新学生生活教育新渠道。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大学生素质建设载体与渠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设立“前湖国学苑讲堂”。争取学校部门支持,与校内各学院合作,邀请校内外国学方面学有专攻的教师与学者,采取送讲座进学院的形式,结合学院学科特点,每学期在每个学院举办一场国学专题报告,普及学生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与形式,提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管理的新渠道与新范本。
举办校园释菜典礼,扩大国学教育辐射。援引古代的“释菜礼”形式(“释菜礼”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大祭孔仪式之一,最初为古代学子入学祭奠先师礼仪。“释菜”即用蔬果菜羹之类来礼敬师尊),每年在先师孔子诞辰日举办校内大型祭孔大典。参加典礼的学子身着深衣,在庄严肃穆的古礼赞颂之中,向孔子等先师像鞠躬行礼。通过典礼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浓厚校园尊师重道的情感氛围。
国学研究院自创立至今已有三年。三年来,国学研究院白手起家,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国学人才培养工作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国学研究院师生深感任重道远。国学研究院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创建一流创新型国学教育基地和特色型国学研究机构的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