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学生记者李子飏、谢智轩、李蓉)11月12日,南昌国际马拉松比赛首次跑进我校。在这场挑战身体极限的赛场旁,有这么一群人默默守候着生命的律动。从图书馆开始,一直到2号门,每隔200米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三人一组,分布在赛道两旁,他们同属于一个组织——3S(safety,speed,spread)救护会。

合理的训练安排,让我们掌握更多
心肺复苏术、伤口包扎、肌肉放松按摩等各项急救专业技能是每一个志愿者都必须掌握的。志愿者们首先接受的是3S救护会内部的培训,再到培训室由指导人员进行手把手教学。许多缺乏经验与基础的新成员在初学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搞不清各种包扎手法,骨折固定时经常出差错等等每当这时,救护会里的老成员便不厌其烦地指导教学,一遍一遍地演示,一个一个地纠正,力求每一个新成员都不掉队。
救护会考虑到有些成员的接受能力不强,特地采用了划时段划部门可重复进行的培训方案,即在不同时段,给不同部门进行培训,这样没有听懂的成员可与下一次接受培训的部门一起受训。志愿者王瑾宜对培训过程印象深刻:“训练内容有些难,但是学长学姐会先把相关文件发到小组群里,方便我们学习,再进行手把手地教学。这不仅提升了我的急救技能,也让我感受到了协会的温暖。”

协会的培训多在晚上,培训再加上会议,总共2个半小时,成员们在不耽误日常课程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培训,并在周末进行强化学习。培训后期,3S救护会采取了考核制度,确保新成员们也能熟练掌握急救技能。
从10月中旬开始招募志愿者,到75名志愿者成功通过选拔,最终成为马拉松赛场上的守护者,3S救护会的成员们久经试炼。
团队精神,让我们拧成一团
马拉松救助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每个人都掌握相关的救助技能,还需要成员之间默契团结,相互配合。这种默契感与团队精神就产生于一次次的训练与活动中。
在马拉松志愿者招募准备阶段,前期报名的宣传、名单的整理和汇总等工作都归在了王睿的身上。繁重的课业与协会的工作常会出现冲突,协会内的成员知道这一情况后,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她完成协会内部任务。在培训过程中,老成员对每项内容都严格要求,并表示急救工作容不得马虎,必须严肃对待。在一次次的培训中,志愿者们共同成长,在掌握急救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友谊。

3S救护会在培训之外,还会与红十字会及其它救护队等开展各种活动。今年的10月28日,3S救护会的成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2017全国重阳登高健身大会•江西梅岭暨第九届梅岭登山节”,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出了贡献。
“我觉得我们老成员更多的是扮演传递者的角色,将急救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志愿者们,同时也将团体精神和救护理念传递给他们”,16级的成员许佳预这样说道。“我们都希望将救护知识传播得更广,让急救呵护更多人的生命。无论新生老生,不管男女,我们的心都是相连的,是不会分开的。”
比赛日,我们为安全站岗
此时的天空没有一丝光亮,清晨厚重的雾气直扑人的脸庞。5点50分,医学院办公楼广场传来阵阵嘈杂声,“谁还没有吃早饭,我这还有”。75名医疗救护志愿者只配备了30个早餐包,他们共享的不只是一份早餐,也是一种温情。“红十字”马甲穿戴在他们的身上,彰显的是他们救护他人的责任。他们整装待发,激情昂扬,向着马拉松比赛场地进发。

“我校的赛段在此次马拉松比赛的后程,运动员容易出现运动过度的疲劳、拉伤,甚至晕倒、休克等状况。”3S救护会实训部部长王睿向我们介绍到。医疗救护志愿者需要时刻保持着对赛场的高度关注,每一个关切的眼神、每一个关怀的手势带给运动员的都是一份放心。
如果状况轻微,志愿者将协助运动员恢复到正常状态,对于一些严重的情况,像是晕倒、休克,志愿者将对其进行前期医疗处理,并联系最近AED岗的专业医生。志愿者三人一组会让急救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

比赛当天,一名运动员在折返点处抽筋,由胡辰睿带领的医疗小组发现情况后,迅速将运动员带离赛道,并对运动员进行拉伤恢复处理。医疗救护志愿者一直等到最后一名运动员跑离赛段,看着他们缓缓离去的身影,满足而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