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实干“郎中”程晓曙
  • 作者:统战部、二附院 摄影:统战部、二附院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3-07-31字体:[
  •      
       
     
        来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办公室时,程晓曙院长正坐在办公桌前忙着手头的工作,身着白大褂的他,带着一副金边眼镜,眼睛不大但极有穿透力,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走路稳重有力的院长程晓曙让记者情不自禁地想起“儒雅”这二个字。这位有着江西医药卫生系统第一个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著名心血管专家、博士生导师等诸多头衔的院长最在意的还是“医生”这个称呼。他的谈吐充满思辨的色彩和专家型的严谨,顿使人被他那种学者风度和人格魅力所倾倒。
     
    乡村岁月  磨练成长
       
        程晓曙生长于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如诗如画的乡村度过的,那蓝天、碧水、青山、小桥、流水、人家、青砖、黛瓦的天人合一和相映成趣至今还刻在他的记忆深处。
     
        年少时的程晓曙似乎有些生不逢时,当小学教师的父亲被打成 “臭老九”之后,自己也就随着父亲一起下放到了太白乡农村,好不容易熬到1972年回城,然而回城才两年,17岁的他又作为知青第二次下放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炼红心”了。
     
        对于那段特殊年月的记忆,他说自己对田里的活全不陌生,农村的农活自己全都做过,做过最苦的活莫过于天不亮的时候,就要要去挑砖挑瓦来挣工分,劳碌一天,筋疲力尽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生活也很艰苦,生产队没有菜吃,一直吃陈年小黄豆,为了改善生活,就得自力更生,所以,自己除了抓紧时间读书之外,还得忙乎着种菜来改善伙食。
     
        程晓曙说自己做过赤脚老师,1976年父亲退休后,他顶替父亲在里坑大队完小当了一名乡村教师,那年的他才18岁,对于未来,他和那个时代的青年一样,似乎不敢奢望所谓的希望和美好,真正的现实是对未来的迷茫和看不到边际的山头。也许,这一辈子就要扎根农村了。
     
        风云变幻的动荡年代,使得那个年代的人们深感命运之神难以捉摸,正是由于这样的人生境遇,程晓曙经历过乡村岁月的磨砺。
     
    东瀛留才 毅然回国
     
        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尽管备考的时间急促,程晓曙还是牢牢地把命运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一举考上了江西医学院医疗系。
     
        说来程晓曙还是和学医有冥冥之中的缘分,当年报考时,他报的是师大化学系,但不知怎么的就被江西医学院医疗系录取了。毕业时,他又以全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留在二附院工作,担任心内科住院医师。工作上勤勉刻苦的他,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两度破格晋升,程晓曙更显出类拔萃。
     
        1990年他通过了卫生部出国人员考试,获得了“世川医学奖学金”资助公派日本冈山大学医学部深造的机会。刚开始,程晓曙跟着日本导师做的事情很简单,仅是养狗、喂狗,用狗来做实验,他风趣地说,在国内自己是一个高级研究员,可以自己独立做课题,而来到日本,为了接触到到日本先进的医疗水平,只能当一个助手。但是自己相信自己是能做事的,一定会做出成绩,而且自己做的是临床,不可能这样一直做动物实验。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很有感触地说:“我当初的想法是来学习深造的,确确实实地说,日本的基础研究比我们国家要发达,我们作为留学海外的中国人,我们要保持自己的人格,更要维护国家的国格,要不卑不亢,更要自强自立!”
     
        就在这期间,他先后用日文和英文在日本有关的专业杂志、学会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篇,深得导师的赏识。由于他在日本的突出表现,1995年4月他再次被卫生部选送为“世医学奖学金特别研究员”,再赴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心内科深造。4年后他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导师盛情挽留他在日本工作,但程晓曙对生养他的红土地充满着深情眷念,婉言谢绝了导师的盛情厚意,毅然选择了回国。
     
       
       
    医者仁心 崇德佑民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程晓曙针对这个问题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样医疗也是同理的,我深深体会到,医疗改革的成功关键在政府能有多少投入,医疗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医院经营的市场化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政府在医疗行业的投入相对较少,造成医院必须讲经济效益,市场化的冲击使得医院必须通过市场化的经营才能生存,这种状况不改变,医改就很难得到满意效果。”
     
        程晓曙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和“贵”是相对而言的,这要看一看,比一比,其实不难也不贵,在医疗质量有显著区别的情况下,患者当然更愿意选择质量更高的医院就医,也就造成了大医院就医难的现象。
     
        为了缓解就医难的问题,狠抓了合理用药、开大处方、开不合理检查等不良医疗行为,规范了常见病诊疗方案,制定了医院药品评价制度,通过多种手段,降低医疗费用,让更多的百姓从中受益。对此医院在他的带领下建立了长效医疗质量监管体系时,定时组织老专家,抽查病历,发现并解决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建立定期的病历质量点评,通过对典型病历的解剖分析,查找在诊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建立了一套纠纷预警机制,使患者投诉有去处、意见有人听、问题能解决,使投诉者不满而来,满意而归。
     
        程晓曙对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病人都非常热情,对少数家庭贫困而又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他常常想办法减免诊疗费用,前年有一名严重的心律失常病人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由于病人家庭经济困难决定放弃治疗。程晓曙知道情况后,积极动员社会捐助,又马不停蹄和有关厂家联系,要求提供人道援助,减免器械费用。病人康复后为此感恩戴德,而他却让病人不要宣扬,可谓医者父母心。
     
       
     
    默然坚守  绽放赣鄱
     
        每天,程晓曙习惯于早上到病房,中午不回家,业余时间做课题,带研究生,最喜欢的娱乐就是去兵乓球室打兵乓球。
     
        当我问程晓曙做好院长的行政工作的同时,又要做好科研,如何协调,是否会有影响时。他坦言自己做行政工作对科研的影响是有的,但自己不会因为做了院长而放弃自己所钟爱的专业,专业是他的兴趣所在,是自己作为医生的根本所在,不能因为当院长而丢掉这些。
     
        在谈到医疗、科研相关问题时,他不无自豪地说:近些年来,医院的科研工作有了突破性成绩,创下了几个江西省历史之最,科研课题获资助项目的数量、级别和经费取得历史性突破。
     
        程晓曙任项目组组长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极端气候条件下疾病发生规律及诊断防治技术研究》获得经费1439万元,其中国家下拨经费939万元,这是我省历史上医疗卫生界承担的级别最高、获资助经费最多的项目;两年来,经上级各部门论证后批准下达到院里的科研项目每年以年16%的速度增长;2012年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计划“H型高血压比较效果学研究项目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启动,这是江西医疗界首次承担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项目,程晓曙担任江西总负责人。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要他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称呼,他在自己众多的社会头衔里,没有选择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而是把自己喻比为一介“郎中”,他说:我最看重这个称呼,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尽我所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让人们在健康中实现人生梦想,一个个人的梦想组成了一个个家庭的梦想,一个个家庭的梦想集合起来就是美丽的中国梦。因此,保障人们健康才是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基础,我愿意为此付出全部。这样喻比自己为一介“郎中”,是我所没有料想到的,他这样谦虚的比喻,使我感觉到眼前的这位医德高尚的院长不乏幽默风度。
     
    附:程晓曙简历
     
        程晓曙,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赣鄱英才555工程”第一批培养对象。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及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的委员、常委,江西省心血管分会主委;卫生部首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医药卫生系统第一个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省卫生系统第一个科研经费过千万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全国教育系统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和江西省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庆60周年之际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归国人才”江西唯一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多位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是首批把心脏介入技术带入江西的医生,该医疗技术已经挽救了数十万心脏患者的生命。
     
        2011年程晓曙所率领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标志着二附院心血管内科跻身国内临床医学最高行列。同年,他所率领的科研团队入选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这也是我省首个入选该计划的医疗界创新团队。2012年,荣膺“2012年度中国医院优秀院长”。2013年4月,当选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