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南昌大学经济学教授彭迪云:破格晋升的中青年学者
  • 作者:毛冬梅 摄影:毛冬梅
    点击数:292
  • 发布时间:2012-10-16字体:[
  •      

      彭迪云,1963年生,江西萍乡人,管理学博士。现为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省级教学名师,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经济学会、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

      1995年,他破格晋升副教授;
     
      1999年,他破格晋升教授;
     
      2012年,他被确定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
     
      他就是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彭迪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彭迪云在教师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28个年头,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小生变成了一个成熟睿智的学者。
     
      不到36岁的年轻教授
     
      2012年9月11日,忙于开学工作的彭迪云爽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彭迪云出生于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从小就喜欢教师职业,向往成为大学老师。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担任班长的彭迪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0年高考时,他毫不犹豫的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进入华东师大后,彭迪云接受了系统的经济学教育,并有机会聆听该校经济系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彪如等名家的教诲。
     

     
      “陈老是国内西方经济学界的泰斗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狄拉德的名著《凯恩斯经济学》就是由他翻译的。受陈先生的影响,我爱上了经济学。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没有哪门学科能让我学的如此痴迷,废寝忘食。”四年大学的刻苦钻研,彭迪云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1984年毕业之际,因父母年迈,彭迪云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来到江西大学经济系任教。在前辈们的带领和自己的努力下,他的事业发展较快,成为同龄人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1999年7月破格晋升为经济学教授时还不到36岁,成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已是教授、博导头衔的彭迪云,仍然坚持每年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他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兴趣―基础―能力”三位一体教学法。经济学的课程本来比较抽象和枯燥,但彭迪云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点、知识储备和能力潜质,能够深入浅出,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独特的教学法很受学生的欢迎,他因此获得“江西省第二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
     
      根据德才差异可以把教师分为五等,即大教师(大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和因教误人者。“大师我不敢奢望,但做一个令学生们终身难忘的学者型的好教师,却是我一直不懈的追求。”年届49岁的彭迪云,谈起未来,依然激情满怀,奋发有为,无怨无悔。
     
      四次进入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信誉榜
     
      彭迪云对学术的追求和业绩更是可圈可点。28年的辛勤耕耘,换回了累累硕果: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完成了3项国家级、7项省部级课题,正在承担3项国家级、4项省部级课题,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0项,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和知名度。
     
      近来年,由于在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与产业经济管理、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国际商务管理等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彭迪云频频应邀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和成果鉴定的通讯评审专家。他连续4次进入专家信誉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为“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成为省内获此殊荣次数较多的学者。他说,“专家评审行为关乎个人声誉和单位形象,我珍惜每次评审机会,把它作为自己学习和提高的重要载体,力求认真、严谨、客观、公正、专业。”
     
      作为一个学者,应当贡献智慧,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评到教授、博导后,彭迪云在教学科研之余,活跃于政府、社会和企业,积极参加各类评审、讲学、采访、应用研究和咨询顾问活动。他曾6次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就当前宏观经济转型发展热点问题发表学术见解。他连续2届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今年3月,省发改委征求《促进我省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文件》的意见时,他提交了长达3页的修改建议。他还告诉记者,拟任一家外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刚刚获批。
     
      区域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探索
     
      区域与产业经济管理是彭迪云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他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注重团队合作和理论创新。1996年,他与前辈合作撰写的《论中国浅内陆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文所提出的“浅内陆省”概念,以及2003年合作出版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书所阐述的发展思路具有前瞻性,与2004年国家首次提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这些观点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并获得200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近几年,在协助主持完成2007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和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中,首次提出了“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的理论概念和评价指标。阶段性成果《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新论》一书获得2009年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彭迪云解释说,“产业结构服务化的拐点,简单说是指第二产业GDP比重由稳定增长迈向逐渐下降的转折点。根据我们最新的研究,拐点大概出现在人均GDP达到现价3000美元、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约35%、城市化率为50%、恩格尔系数达到33%以及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维持在0.9~1.1左右的时候。经过初步测算,江西省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将出现在2017年,有一些因素可能会使它稍稍提前或延后。”虽然没有完全搞懂,但记者隐约觉得这个理论观点有新意,政策应用价值较大。
     
      “做学问必须顶天立地”,这是彭迪云一直崇尚和坚持的学术研究宗旨。他说“顶天”就是切入学科理论前沿,接触最新知识;“立地”就是深入调研,脚踏实地。现在,彭迪云又在忙于一个重要课题――他于2011年主持申报成功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国际分工背景下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机制研究》。面对这一新的学术高度,他表示将继续前行,挑战自己。
     
      本文原载《江西晨报》,查看该文网络报道,请点击这里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51La    点击数:20529791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