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陶瓷》:艺术圣塔的舍利子
  • 发布时间:2012-09-11
  •   
     
     
     
     
        陶瓷在中国整个发展演变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渗透其中的就是民族精神和新的审美样式,今天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近一段时间来,新陶瓷绘画“泥中彩”的保护复制石窟艺术之未来已被推出水面,它的价值也由此一点点地彰显。而又经过三年潜行后的今天,藤町被赋予了一个重任,有观点认为:这个重任是陶瓷它最终将成为洞窟艺术保护的“客体完成者”,是壁画艺术恒器继承的黎明使命。
     
        由南昌大学藤町教授主持的、以新陶瓷“绘画方向”应用于敦煌艺术研究和保护,对壁画和石窟塑像进行抢救性保护复制的课题,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研究。其内容就是:以新陶瓷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所承担的抢救性复制、保护为主要标志,其意义在于体现陶瓷绘画这一新的画种,直接融入东方文化之中。是利用陶瓷来保护文物的主体精神和敦煌艺术在“恒器传承”上的客体承载。同时,也寄托着我们景德镇对敦煌艺术永久继承的愿望,就研究保护和文化教育相结合,从美术研究到文物保护,在文化传承及复制保护上展开,为敦煌学的研究和保护服务。
     
        著名艺术批评家、学者河清指出:“世界承认陶瓷源自中国,我们始终在这个领域不断的探索和表现着。希望新的陶瓷绘画在中国美术上找回它应有的位置,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绘画还有另外一条艺术河流,而它的多样性,已经表现出符合东方绘画系统的要求。从陶瓷绘画发展来看,‘泥中彩’不仅是一种陶瓷美术的展示和可能,这种新的陶瓷绘画表现,有希望归纳出一个被长期忽略的区域;产生陶瓷上真正具备绘画的系统。在‘传统陶瓷工艺’之外,在中国美术早期萌生的另一条源流中,为我们提供了符合绘画样式的一种可能。同时,‘泥中彩’不仅仅是一个材料的问题,更牵涉到的是对东方文化的理解,是对中国艺术起源的解读。”
       
        新陶瓷绘画“恒器敦煌课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保护石窟艺术的复制、承载样式上,在美术研究、文物传承及复制保护中,其研究方向和取得的成果可能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陶瓷绘画也在另一个形态的应用,在“恒器传承”上将为石窟艺术的保护做出贡献。藤町认为:就新陶瓷绘画的研究,希望追溯到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那条被遗忘的河流”,寄希望以代表东方绘画在彩绘及塑造的溯源中,在共同的矿物材料和金属氧化物中,在陶瓷载体上进行又一次的表现。长期以来,人们提到保护洞窟壁画形式,直觉就是用传统绘画方式;以纸张石色等绘画形式来表现。用传统方式临摹就临本的本身保护也困难重重,因为传统的载体(娟本纸张)非常脆弱,也许原壁画和塑像还在,我们所复制的作品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的努力连同石窟艺术一起慢慢消失。因此,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其它形式和手段,于是有了影像、数字影像等等,当然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保护。当新陶瓷绘画为保护石窟艺术的未来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时,在景德镇;让陶瓷来体现东方文化的敦煌艺术,从这里开始发展、开始解读,或者说希望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体系和色彩体系用陶瓷表现出来,这是我们报道的主题。我们希望一开始就关注它的文化核心,注重它的文化精神,认识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陶瓷美术,在绘画主体形式和发展的方向。相信新陶瓷绘画的开启,陶瓷绘画主体精神的源泉也将重新流淌。同时,我们更希望把创造陶瓷的精神,纳入到陶瓷绘画的教学范畴中,让学生循着自己民族文化的东方脉络前行。
       
        陶瓷是独有的一种绘画载体形式,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格式。“陶瓷”这一本土文化元素又被觉醒者从文化的历史长河之底挖出,正将我们的文化历史和现代陶瓷意识,在更广范的区域中传播开去。在景德镇以新陶瓷绘画的手段,研究保护洞窟艺术来讲已经开始。毋庸置疑,用陶瓷来临摹敦煌壁画,无疑是一种传承、一种开创、一种恪守,它是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又一次探索。保护敦煌石窟艺术,完成“恒器继承”使命是艺术圣塔的舍利子,这意味着我们的继承又一次走向未来。
     
    藤町简介:
     
    1937年李丁陇先生独自探险敦煌,临摹壁画一百余幅,由此翻开了中国临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的第一页。
     
    1941年画家王子云先生,率文物考察团赴敦煌对莫高窟作了初步的考察,就部分代表敦煌作品进行了记录性的临摹,发表了《莫高窟内容总录》。
     
    1943年张大千先生自筹资金,组织学生、画友及喇嘛画师临摹敦煌276幅,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画册。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由常书鸿任所长,领导、组织进行临摹研究。
     
    1984年,国家敦煌研究院成立。由段文杰任院长,领导组织进行临摹研究。1998年樊锦诗任院长。在段文杰任院长期间,纸本临摹运用了幻灯技术,采用了水粉画颜料进行复制临摹。开始注重摹品精确,使复制临摹的作品接近原作。90年代,敦煌研究院派侯黎明先生等部分研究人员远赴日本,研修中国失传的唐代矿颜绘画技法。敦煌美术研究所开始利用岩矿物、岩彩颜料进行复制临摹,在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创新。数十年来,临摹保护敦煌艺术,在常书鸿、段文杰、侯黎明等人的领导下,敦煌壁画临摹渐趋成熟。今天以侯黎明为代表的敦煌学之美术研究,真正开始了敦煌的临摹保护和研究。开创出以整窟复制为代表的敦煌壁画,传承着东方艺术的研。
     
    2009年藤町开始以新陶瓷绘画泥中彩的“朝圣”方式接近敦煌, 2010年进行陶瓷实验和对敦煌学的研究学习。
     
    2011年研究课题得到了“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王胤博士的大力支持,引导藤町走近敦煌。同年,侯黎明所长、马强副所长等专家学者,对景德镇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确定了敦煌临摹的陶瓷“客体承载”方向,10月指派研究人员入驻景德镇藤町工作室进行研究。
     
    2012年元月,敦煌美术研究所首次用高温陶瓷,以新陶瓷绘画泥中彩表现、临摹的唐代壁画第45窟(局部)烧制成功。从此,在侯黎明领导和藤町主持的下,《恒器敦煌》正式拉开序幕。
     
  • 相关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做客前湖讲坛
  • 分享到:

南昌大学新闻网 新闻热线:0791-83969057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学府大道999号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