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师说】李刚:玫瑰的温柔与铿锵
  • 作者:甘萍 宫京闽 唐珉 摄影:甘萍 宫京闽 唐珉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2-10-15字体:[
  •      
     
    李刚老师(左)在带学生实验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明】王阳明
     
             
                                                (一)
     
      认识李刚,是一年前的事。
     
      那时,刚刚写完石秋杰的大美大爱。各种渠道听闻,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与细胞生物教研室有一位老师,事迹和秋杰一样感人,叫李刚,从教三十年,一样爱岗敬业,一样默默无闻;一样罹患癌症,一样坚守坚韧。
     
      立刻和基础医学院联系,约好与李刚老师见面。
     
      记得是九月末的一个傍晚,落日熔金,丹桂也刚刚微醺。出了办公楼,迎着落日去五号门,拐上望城大道,进医学院校区小北门,停车在约好的第四实验大楼前。左右探望,暮色四合中,只有台阶上亭亭玉立一位女性,约莫有近一米七,素衣雅致,裙裾飞扬,眼神清澈、笑吟吟地走来・・・・・・
     
      李刚?
     
      从教30年?
     
      罹患癌症?
     
      对方显然看出的我疑惑和讶异:“我是李刚啊,以为我是男的吧,好多人第一次看到都以为搞错了,哈哈哈・・・・・・”
     
      那一刻的反差造成的震撼与感动,让我至今难忘。
     
      李刚快人快语,豪爽健谈。我们一路聊,都是女人,家长里短的,
     
      她几乎每一句话后面都是以爽朗的的笑声做间隔。
     
      我们聊她的一天。
     
      这一天,她上午给2011级定向、基础、眼科专业上了3节《细胞生物学》课,下午给2011级医学检验一、二班、口腔上了2节《细胞生物学》,接下来是两个小时的Office Hours,(南昌大学推行的一项密切师生联系的管理制度,Office Hours时间内,教师强化对学生的课业答疑、思想交流、人生规划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帮助。)。现在要赶去南昌大学东湖校区给2010级研究生上选修课,3节课的《医学遗传学》。
     
                       李刚老师与爱人梁天柱。
     
      “哎呀,”她抬腕看了下表,“今天时间恐怕有些赶,回不了家了,给我爱人打个电话报告下。”
     
      “那晚饭怎么办?”我问。
     
      “爱人会把饭送到我办公室的,等下课间扒拉几口就可以了。都是这样,同事说我找了个好丈夫,我这辈子,多亏有他,呵呵呵・・・・・”
     
      我们聊她的学生。
     
      30年前第一次走上讲台,至今送走了3万余名学生,她常常想起学生们、学生们也常常联系她:“你知道,上基础课的老师嘛,一般都是在低年级教,又是大班上课,学生都不容易记住老师的。所以,被一届届的学生们记住和喜欢,这是我最欣慰的事哦,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我的个子和名字,哈哈哈・・・・・”
     
      我们聊她的身体。
     
      也是从她的学生聊起来的,“我的一个学生,王琳,现在是二附院的乳腺科主任,和我相反,是个男的,呵呵,09年我查出了癌症,就去找他,他一眼就认出了我,哈哈,好开心。”
     
      “当时好紧张吗?”我问。
     
      “没有啊,都是学医的,医生和病人是学生和老师关系,多有默契,很快就把手术做了,很成功。哈哈哈・・・・・・”
     
      “那时孩子多大?”
     
      “�,我没有孩子哦。蛮可惜的,第一次怀孩子时,当时高校都在扩招,医学院也由原来每届300左右人扩招到一千多人,教学不仅安排在8小时以内的白天,连节假日、晚上都安排的满满的,我记得那时平均每周要上40多节课,知道自己怀孕了,要当母亲的喜悦还没有体会就面临怀孕生育与工作的冲突,我跟我爱人一商量,觉得反正年轻,机会一大把,就去医院做人流手术,没想到以后就落下了习惯性流产的根。哎呀,一定要告诉现在的年轻女孩子,可千万别轻易流产啊,她们都不把流产当回事呢。”
     
      “咳――”只这次,她望了望车窗外掠过的风景,轻轻地叹了口气。
     
      车正过阳明路,一路已是霓虹闪烁。
     
      南昌街名,多依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乡贤而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虽属外省籍,由于他在江西的政声受后人景仰,亦被南昌人视为“老表”。城北阳明路,由此而来。
     
      南昌大学东湖校区,就坐落在阳明路口上。
     
      她很快转移到对当时的医学院的回忆中去了。
     
      “你看几快哦,这时间!我82年大学一毕业,就从河南分配到原来的江西医学院,几乎天天走这条路。第一次进医学院的门,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座高大的白求恩的雕像,背景是基础医学部原来那栋四层楼红色尖顶的砖房,两边是好大好大的一棵棵樟树,郁郁葱葱的一直延伸下去,那种感觉,真是太神圣了!这种神圣感,一直到现在都有。”
     
      华灯初上的城区被映照得夜色斑斓,光影陆离。我执意把她送进学校的东湖校区,这里是热闹的商业中心的街角一隅,但并不喧闹,灯火通明却非霓虹闪烁,在夜的光晕中呈现出静谧。
     
      分手时,我希望李刚老师发些她自己的资料给我。
     
      “啊?!你要写我呀?不要不要,真的勒,我是随便瞎聊的。谢谢谢谢。走了哈。”
     
      李刚腿长,步履又快,挺拔秀美的身姿,一转眼消失在教学楼的灯影里。
     
      那天晚上,我在办公网邮箱里收到李刚老师的留言:
     
      甘萍老师,您好!
     
      谢谢您的关心,我的想法是,无论如何,还是多推一推年轻人,像石秋杰老师,这么年轻做了这么多平凡令人感动的事情,我们学校还有许多这样的年轻老师,对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的肯定,可以带动一大批年轻人积极向上,不懈努力。我实在没什么好讲的,任何机会还是多留给年轻人吧。
                                       李刚
     
     
    (二)
     
         
     
      2011年至2012年整整一年,南昌大学乃至全国教育界,都在被石秋杰的事迹感动并感召着,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成为热议话题,今年的9月27日,我的邮箱收到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宫京闽老师发来的材料,署名是基础医学院宫京闽、唐珉两位老师。整整八千七百字。材料的名字很朴素《一个爱岗敬业默默无闻的普通老师》。
     
     
      限于篇幅,关于宫京闽、唐珉两位老师写的李刚老师的事迹,我只能摘录其中几段:
     
         ――当前高等教育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院校重科研、轻教学质量的风气盛行,使得昔日的象牙塔变成如今的名利场,有些大学教师为评职称、拿奖金而争项目、发论文,他们不是在做科学研究而是在做应景文章;以至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的事件时有发生,教师的职业声誉正在日益下降,利益的诱惑逐渐挤掉了崇高的大学精神。这种现象是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如何扭转面对压力和竞争产生的功利主义心态,必须大力提倡奉献精神、树立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而李刚老师就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她30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一线,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作为一名女性,一名女教师,她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经历过各种的大事、小事、烦心事,而在每天的教学中,都能以微笑的面孔和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1998年的中秋节夜晚,她母亲由于突患心脏病过世,突然失去世上最亲的亲人让她悲痛万分,送走母亲后,第二天她忍住巨大的悲痛,仍面带微笑走向讲台。2001年她的父亲由于脑梗塞瘫痪住院,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她晚上要到医院伺候父亲,端屎端尿翻身擦身,白天还要做饭喂饭,坚持3个多月,直到父亲去世,她没有耽误一天工作,请过一天假,同事们都说就像一个铁人。
     
        ――2009年她不幸罹患癌症,她没有被疾病所吓倒,了解病情后,为了工作,她选择暑假期间手术,开学后马上开始就上课,没请过一天假。化疗的副作用使她的体重由120斤猛降至76斤,白血球降到1千,面无血色,像一张枯黄的蜡纸,化疗使她头发完全掉尽、呕吐恶心、彻夜失眠,还造成她的手臂无法抬起,可她以超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戴着假发,咬着牙关抬起疼痛的手臂坚持上课坚持写黑板。就是在手术住院期间她也以乐观的态度感染其她病友鼓励她们与病魔作斗争。
     
        ――在医学院第一个采用多媒体教学,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全国生物教研大会获奖并被三十余所医学院校推广应用,还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第一个带领教研室在医学院开展双语教学。
     
        ――在科研工作中她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厅级、省级、国家级课题,但在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上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名利,总是推荐年轻人。
     
        ――在教学上,“根据人民的需要去完成自己的职业”是她对自己、也是对教研室全体同仁的要求,她的《细胞生物学》增设为必修课、主持《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两门学科的系统筹建、主持编写医学院本科生使用的《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医用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实验指导、从无到有顺利完成两门学科和一门课程的筹建与教学工作,给非医学生开展通识课:《遗传与优生》、《环境与健康》受到学生好评,选修踊跃。
     
       ――上世纪80年代,学院的教学标本都被损坏和丢失,社会上还没有标本制作的地方,所有的教学标本都需要教师自己亲手制作,制作标本的工作辛苦、繁重又琐碎。经常要要到艰苦的地方外出采集标本。李刚老师总是一马当先。记得有次到军马场采集马蛔虫标本,白天给药,晚上在马棚里忍着蚊虫的叮咬、酷暑恶臭,下半夜等马排便后在马的粪便内寻找标本。为采集猪蛔虫,凌晨3点人们还在睡梦中,她就起床骑自行车顶着刺骨的寒风到南昌肉联厂屠宰车间,在血粪的污水坑内翻找标本。
     
        ――李刚是在我省高等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但她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默默德奉献出她的青春、心血和健康,我们要为有这样的老师唱一首赞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平凡的贡献,才是最伟大的。更要告诉大家,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这清贫的三尺讲台上每天都有许多平凡的人在演绎着平凡、庄严、美丽的奉献之歌。
     
        宫老师在后面还给我写了一个简单的留言:
     
       甘老师:
     
      把我们简单总结的李刚的事迹发给你,里面写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但是在平凡中透出的精神,是我们所追求的,是当今许多年轻人所缺失的。因为文笔有限,写的没有文采,给你作个参考。
     
            基础医学院  医学遗传与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宫京闽
     
      文章的确写得朴实,留言也非常中肯。字里行间,透着一位有责任感的普通老师个人的追求、心性的滋养,也透着老师们对社会、对学校、对我们的期许。大学的本质之一在于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思想个体之间的交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这是一种弥散性的氛围,大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氛围;大学对人的塑造和熏陶,也更多得益于这种氛围。
     
    (三)
        那天的晚上,我在办公室看材料看到很晚,并辗转打通了材料里提到的几位老师的电话。
     
      李宪伦老师(南昌大学教授、七十八岁):李刚这孩子,从她扎着两个大辫子进学校起,我就和她一个教研室,多认真的孩子啊,做事一丝不苟,责任心特别强,在带实验过程中急需血液,她会毫不迟疑挽起袖子抽血让同学们做实验,又本分又刻苦。我退休快二十年了,每一年不说逢年过节,连平时放假,都要来看望我们这些老同事,我挺感动的。
     
      范淑荣老师(南昌大学高级实验师):我和李刚是忘年之交。记得在原来老的那栋基础医学教学楼里,我们教研室在三楼的东头,那时没有勤杂人员,卫生都是划包干区,李刚是最勤快的丫头,每天来得最早,连厕所都是她抢着打扫。我先生96年去世后,李刚两口子怕我孤单,几乎每天都来陪我。他们晚上路过我家楼下,看到家里要是没有灯,就一定会上来看看,为我洗衣服啊、做饭啊,我是永生难忘的。
     
        王琳老师(李刚老师学生、二附院主任医生):是的,2009年,她在我手上住院治疗癌症,我一眼就认出了她,说实话,上基础课的老师还真不容易记住,一是都在低年级上,二是都是上大课。但李老师我记住了,因为她教学特别严谨吧。当时治病时的情景啊?她很坚强,也很乐观,所以治疗效果也很好。啊?她化疗期间还在上课?!我不知道啊,我知道了绝对不会允许的,哎呀,这李老师,还是那么认真负责啊。
     
      梁天柱老师(李刚老师爱人、南昌十中教师):我爱人就是个坚韧、克己,追求完美的人。她开刀那会儿,我是担心到了极点,几天几夜没睡着觉,但她却非常坚强。这么多年,我看到她最痛苦的时候?那就是化疗的时候吧。不停地吐,走几步路就要摔倒,头发也掉光了。是啊,她的确坚持上课来着,我就送她去啊,在教室外等着。那时候,才真感觉到什么叫意志力的强大,原来还以为那是文学语言,书上编的,在李刚身上还真的就真实再现啊,在家里站都站不住啊,在课堂上像换了一个人,上完了课又接着吐。我当然支持她啊,这些东西都是她骨髓子里的东西,想改也改不掉啊,从我们谈恋爱起她就这样。记得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住在我父母家,离学校较远,当时通讯联系较差,既没有手机,也没有的士交通,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为了避免突发原因而造成上课延迟教学事故,她要求大家预留一倍的上班路上时间,每天她都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去学校,以备意外情况发生。夫妻之间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心愿?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她开心,不要有后顾之忧。健康、快乐就是一切!
     
        士为国之魂。师为校之魄。
     
      在教育泛化为全社会为之焦虑话题的今天,我们的确应该去记录更多普通老师的静美和执着,不仅意味着一种美德的展示、标杆的确立,更意味着一种精神的感召、境界的吁请。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在这样的大学校园,
     
      还有这样一批人物,
     
      他们这样地想着,这样地活着,践行着,坚守着,
     
      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和风骨,
     
      让我们内心丰盈而澄净。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