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6日,南昌大学2011“前湖诗会•冬”诗歌创作交流会及诗歌研讨会分别于润溪湖畔和大学生活动中心顺利举行。
寒冷冬日 诗性洋溢
经过前期海报及各学院学生会的宣传,“前湖诗会•冬”于11月11日起开始了为期5天的征稿,共征集诗歌作品稿件1413篇,经过专家评审,共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25篇。
润溪湖畔 诗意正浓
12月6日下午14时,“前湖诗会•冬” 诗歌创作交流会在润溪湖畔举行。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杜吉刚老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子翼老师,原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导、文学博士文师华老师应邀出席。参与本次交流会的还有前湖诗会“春夏秋冬”获奖同学及诗歌爱好者。
在风景如画的润溪湖畔,现场演奏古筝的配乐诗朗诵北岛作品《一切》拉开了交流会的序幕。随后,“前湖诗会.秋”的一等奖获得者杨漫漫同学及廖爱明同学分别朗诵了自己的获奖作品《曾经来过》、《水龙吟•辛亥记》。三位老师对两首原创诗进行了点评,杜老师认为“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还多”主要的原因是诗歌音乐性的缺失,创作诗歌不能应景,要抒发真情实感。
听过获奖同学的朗诵后,现场的文学爱好者也不禁技痒,纷纷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周子翼老师在欣赏节南山诗社同学创作的《天高地迥》后大呼喜欢:“坦率直言,敢于创新性,经过打磨后会成为一篇好的诗作。”
交流会上,文师华老师即兴挥毫泼墨,书写“百年辛亥,光辉永照”八字,路漫书法社的同学也现场献艺。随后三位老师就90年代以来旧体诗和新诗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强调“诗歌要表达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要写出好诗来就要有心境,要不俗”、“写出的诗要有画面感,要有情感的张弛”。这些意味深长的箴言引发了现场诗歌爱好者的深思。
交流会最后,周子翼老师在留言板上题词“天地有大美,人间有好诗”。在激情豪迈的配乐诗朗诵《祖国,或以梦为马》中,“前湖诗会•冬”创作交流会圆满结束。
薪火相传 青春激昂
晚上七时,前湖诗会•冬研讨会在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邀请到了南昌市作协副主席、江西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杨建葆老师以及《家庭百事通》杂志社主编助理、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邀副研究员、“年度江西文情报告”课题组成员李贤平老师。
随着配乐诗朗诵《我的诗》的激情表演,诗歌研讨会正式开始,嘉宾们围绕着“如何诗意地栖居和如何诗意地写作”进行讨论研究。李贤平老师指出,真正的诗人应该有傲骨、正义、社会责任感,不能一味地迎合,应该摆好自己的位置并由一定的担当。杨建葆老师对同学们语重心长地说:“其实每个平凡、普通的人都是在诗意的生活的人,因为普通人都能做到真、善、美,能给人温暖,而这就是诗人基本的人文情怀。而大学生可以学到的就是诗人的那份韧性和坚持,这是非常可贵的。”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开始出现诗人回到生活,开始写散文随笔的现象,李老师说道:“诗人分流这是非常正常的,把诗意通过其他媒介传递出去,合理转化后反而能更好。”
随后,嘉宾们讲诉了自己的创作经历,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关于创作的教导和领悟,一位在场的诗歌爱好者即兴朗诵了李贤平老师的诗歌《虚构》。杨建葆老师在最后总结中说:“希望中国诗歌能薪火相传、再度辉煌、走向世界。诗歌与青春同在,青春万岁,诗歌万岁!”在全场同学的掌声中,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