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恭庆院士深情寄语昌大学子
张恭庆,国际著名数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张恭庆院士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高校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主任。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项,1986年获首届陈省身数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还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泛函分析讲义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1993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2007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8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2009年获华罗庚数学奖;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时担任多个国际核心刊物的编委,多次连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他把数学公式比作“一幅美丽的画”,他将庞大的数学系统看做“一件优美精致、天工人代的艺术杰作”,他说“数学就是一个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位将数学视为生命的大师就是国际著名数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恭庆。走近大师,听他讲述他与数学剪不断的情结,我们感受到的是大师对数学的挚爱和崇敬,以及他对于数学研究事业的执着和坚守。
选择所爱,爱所选择
“我从小就喜欢数学。”谈及大学时选择数学专业的原因,张恭庆院士回忆道,“那时的选择只是因为一种单纯的喜欢。”自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张院士一直以来都从事数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与刚开始对数学的感觉不同,经过50多年的工作,院士对这个学科有了一份独特的理解和感情:“接触越多,就会了解和理解更多。数学的实质就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张院士的数学世界里,数形不是枯燥的,公式不是死板的,“他们就像一幅美丽的画,一件美术作品,好美,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谈起这些,院士脸上写满了快乐和骄傲。50年的教学与研究,张院士习惯了把数学当做他的全部,“从我专攻数学开始,便渐渐丢掉了其他的兴趣和爱好。数学就是我的生命,数学就是我的一切。”
教学=教+学
几十年的教师生涯,张恭庆院士总结出了自己独到的教学经验:教学工作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讲课不能光教书,必须针对授课对象。有的放矢――张院士用这四个字概括了教学应有的方法。“在教学之前,老师要制定目标,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授课老师要明确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对于本专业的学生,也要列出相应的目标,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样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另外,不同学生也有不同特点,要因材施教。”
有了目标后的学生才会有动力,不至于在茫茫书海和浩瀚知识中迷失方向。据张院士介绍,数学分为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他一直都希望数学系的学生们能很好平衡两者关系。“数学就好像是一座冰山。水面上的部分就是应用数学,埋在水下的的是纯粹数学。”教学中,院士喜欢用这样的比喻或者例子来告诉学生一些道理。“上课时,我喜欢提问,启发同学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青年学者,任重而道远
与国际接轨,放眼于世界,张院士对中国数学道出了内心的期望:“中国要成为数学大国,数学强国。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大做强。”创新,张院士眼里,这是中国数学事业最稀缺最需要的东西。“我们的学者每年都会发表论文无数,就数量而言,我们遥遥领先。但是我们创新性不够,我们要做的是引领世界数学潮流,要突破,要创新。”
来到南昌大学,张院士用“年轻、活跃、有朝气”来形容昌大学子。“你们处于最好的时期,完全有条件走到世界前头。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脚踏实地,认真学习,锲而不舍。”面对着一张张青春的脸庞,张院士发自肺腑地说。言语间,流露出他对青年学者殷切的希望,同时也道出了他对自己一生所挚爱的数学事业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