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师说】方云:人生若只如初见
  • 作者:诗言 晨报记者 周敬阳 摄影:诗言 晨报记者 周敬阳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3-04-09字体:[
  •      
        年轻人都爱说一句话,叫“人生若只如初见”,表面是爱的美好与怅然,实际充满禅意,这是一种智慧而超然的人生境界。永远都是第一次相见的样子,哪会有什么执着呢?执着是比较出来的。
    ――方云

          粉墙黛瓦,翘角飞檐,院内灼灼琪花,卿卿鸟语,主楼取明、清、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四合院式的画院演绎一厢古风韵,几廊幽宸景,又绿色环保,大有一种回归自然与历史的意境。这是记者采访水墨画学者方云的住处,来到这被媒体誉“都市之村庄,历史之回归”的江西四方书画院的第一印象。

             
    四方书画院一隅

      四方书画院被誉为中国绘画第一家族。一门九画家的文化佳话早已有所耳闻。其中,国家二级美术师、南昌大学四方艺术研究院院长方云耗时七年光阴,以古之圣贤百幅禅联为创作源头作百幅禅意画,讲述国学禅文化,引领后辈感悟先贤之志。在他的百幅禅意画即将赴台湾佛光山佛光缘美术馆举办《云禅画》特展之前,我们慕名采访了艺术家。  

         记者:方老师,可以向读者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方云:我祖籍云南,现居南昌。家严乃黄埔出身,台儿庄战役九死一生,抗战结束后隐居南昌贤士湖畔,此后却命运多舛,但家父乐观从容、至死无怨;家慈是虔诚的佛家弟子,持斋茹素,慈悲一生,年逾八旬尚勤于作务。家国身世,与我感受,最精妙在于一个“淡”字。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现在我画笔之下,是和谐共生的,我画禅意,也画石狮,禅意淡定,狮显霸气,二者意象各表而情曲互通,犹如“淡”字的水火交融。轻重之间,见山见水,面山思过,临水照心,最要紧的,便是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记者:据说《云・禅・画》花了您七年时间去做,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方云:《云・禅・画》是一本让人入静益智的养心禅书。我个人从禅文化中受益良多,所以,希望通过禅、画作品让读者了解禅为何物,具备禅思之人又会如何对待身边之事与人。所谓心态决定状态,有好的心态就会有好的生活状态。真正的净土其实就是一颗干干净净的心灵。
     
         记者:作为一位执着于推广禅文化的艺术家,能否给读者们介绍一下,什么是禅学?
          方云:“禅”是一种修持方式,是一种思维修,是开启人之智能的最佳方式。其实很简单,静下心,静观一切。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故,禅也称为“禅定”。“定”是内不动心,这是修持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便知自己之目标。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修禅悟道其实就是修身养性,从而升华为精神上清凉寂静、恼烦不现的涅盘妙心。尤其是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禅,主张“明心见性”“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时的禅,从人心深处到大千世界,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禅宗于我,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人文思想和情怀,是审美文化和生命哲学,它带领我回到大自然中去,如同回到童心一样。
     
         记者:禅学和其它的国学,特别佛学的关系是什么?
        方云:禅学是融儒释道为一家之学说。南朝梁武帝时期印度高僧达摩东来传播禅心法开始,直至唐朝时期的六祖慧能,禅宗已形成了完整的中国体系。禅缘于佛教,又济于佛教中传播。禅宗与传统中华儒道文化如水**溶,佛教自度度他的济世情怀,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担当精神以及道教清静自然的内心诉求,构造成文人士大夫们鲜明的人格特征。到后来有把禅宗与儒家文化揉和成的“心学”。
     
         记者:为什么研究禅学,还历时七年之久绘制了百余幅禅画,并出版了《云禅 画》这本书?
       
         方云:世道图变,人心飘忽,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恒定,如何在流转与恒定之间安静下来,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此其一。
       
        其二,佛教禅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魅力,影响深远,也是两岸血肉相连的见证。江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祖庭众多。六祖门下,人才济济,广开禅门,大扬禅风,一脉两支,横贯湘赣。双方弟子互访师门,辗转求法,不仅是拉开了江西禅宗文化的序幕,更是引导禅宗流入新潮,推动中国禅宗文化向高峰发展。使早期中国“佛教化”开始步入佛教的“中国化”。
     
         也是因为种种因缘,我从心里喜欢禅学,并将心得用文字和画面记录下来,便成《云・禅・画》。我尤其敬仰星云大师和他所致力发扬的“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等理念。希望用我所理解的和所创作的作品“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方云在书斋

     
       记者:国学书籍最近几年比较火,而且,通俗国学,流行国学是现在的趋势,你如何看待你的《云禅画》的定位?这是一本通俗易的禅学书籍还是一本比较考据的国学典籍?
     
        方云:国学热是大好事,说明在物质文明大发展的同时,大家越来越趋同于共同的民族心理,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的价值观念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归属感。《云・禅・画》采用说禅画禅的形式,目的易于阅者可读。在本书中借用古之圣贤百副禅联、创作百幅禅意画、阐释百个佛理禅思,思其思述于联,悟其悟蕴于画,或云禅思或道人生感悟,是一本让人入静益智的养心禅书。  
     
        记者:您怎么看现在的大学生读书的问题?是否可以用禅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风花雪月”这个词?
       
        方云:读书,可以有多种管道和方式,年轻读者有年轻读者的方式与书交流,而且,相信年轻读者是有思想的一代。当然,我还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喜欢上纸质书,特别是元典,它让人沉静,前面说过“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而文化需要的是积淀,四书五经在哪个时代皆有其用处,就看你怎样用,这需要禅宗所说的智慧,国内外很多商场精英还在读《老子》《孙子兵法》等等。
     
        “风花雪月”指自然美景。云门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正是从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中禅悟、顺应了自然之道,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进而物我同一境界的人,才能真正体味到美在其中。其实,风花雪月也是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贯注到大自然中去,于是风花雪月也就成了有生命的东西,甚或,风花雪月就是我们自己的化身。这就是诗中寓禅的魅力,也就是禅味的魅力。

        记者:又如何用“禅”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年轻人喜欢“人生若只是初见呢”这句话呢?
       
        方云:“人生若只如初见”,表面是说爱的美好与怅然,实际充满禅意。这是一种智慧而超然的人生境界。永远都是第一次相见的样子,哪会有什么执着呢?执着是比较出来的。佛家语有“相由心生,相随心灭”,世间万物因因缘和合而生,因缘聚而物在,因缘散而物灭。对万事万物要有一种大觉和彻悟,抱有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应该尽心去做;事情过去后,心相就恢复到原来的虚空平静,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如:风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就是万世因缘终究要散,可见一切诸法全都是空相,也就是都会飘然而过毫不留痕迹。风来竹林,风过竹不留声是风的潇洒、竹的洒脱且极易见真情,而万物之灵的人就不一定那么潇洒了。不要总以为潇洒只是言行举止上的不拘不束、神采上的风度翩翩。其实潇洒是自然本真的境界,是对待生命诚挚的自然态度。潇洒是不雕琢、不掩饰真实的自我,它体现出心无挂碍的境界,是君子处事拿得起放得下的状态。
     
        记者:有观点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不缺乏技能和学历教育,是缺少美学教育。您的观点如何?
       
        方云:我以为美学教育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德育对灵魂的熏陶。所谓“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德育是以真正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上的道德教育,这样可建立起良好的精神家园。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良好精神家园,就算得到了整个世界又有何用?而人的精神家园文化,又是靠优秀的文化来滋养,否则,精神家园就会荒芜,心灵就会迷茫,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生活。只有把先进的传统文化广泛地根植于我们的精神家园中,才可以真正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和谐。                           
     
                 

    方云禅意作品 瓷瓶《风神有眼》   50.5cm×16.5cm 

      采访最后,方云表示中国国学博大精神,不仅丰富了他的专业知识,更是滋养了他的文学营养,使得他的精神得以进一步升华。“我把我的居所称为‘云岫斋’,寓意来自‘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是我的艺术追求,也是我的处事之道。”方云说道。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