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科学时报》刊登了题为《郑振中:用心搭“心”桥》的报道,全文如下:
心血管内科是高风险的科室,病人病情变化快,突发状况不断,随时可能进入高危状态。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要求这里的医生在除了具备高超的医术外,还需要冷静、果断和缜密的思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郑振中,就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员。
上午10时,医院内科大楼六楼的心血管内科已是人头攒动。郑振中负责10多位住院病人,每周的周一、周三是手术日。心血管内科手术难度大,有时一场手术一站便是数小时,异常辛苦,并且还要随时应对手术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
冠心病防治是郑振中的主要专业方向。现今大部分冠心病病人都是通过安装支架的方式来控制、改善病情,此类手术在我国已相对成熟,治疗效果也较好。但是郑振中也发现有不少病人因为自身身体原因而无法进行支架安装手术。
在一次参与肝病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经常用于肝病治疗研究的纤维介素是调控微血栓形成的重要靶点,很可能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因此郑振中设想纤维介素对冠心病冠脉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有重要影响,便进一步进行了可行性探讨与研究,或许根据这个发现能研发出相关药物,治疗无法接受手术的病人。
而且在安装支架手术后,病人必须面对较高费用的后期抗敏与高概率并发症的出现。而纤维介素对于支架手术后的临床抗凝治疗可能有一定成效,可以降低病人术后康复的风险,并减少高昂的医疗费用。
郑振中根据现有数据与临床效果,搜集资料,上报课题“FGL2基因沉默治疗糖尿病心肌微血管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于2009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谈及对于医疗事业的热爱,郑振中坦言“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出生于医生家庭的他,从小受母亲行医的耳濡目染,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大学就读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来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在校研修阶段参与过多个课题,一直致力于心内科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一附院在高血压病研究所完备的科研设备、医院方面与科室领导对课题申报的大力支持,这些优越条件使郑振中可以安心进行医学课题研究。
“郑老师带我们查房的时候,对病人的病情会问得很详细,时不时还会提问我们。”一名实习生说。
郑振中在问诊时还会询问病人的家庭状况,为低收入的病人推荐费用较低的手术,减轻患者负担。这种富有人情味的诊疗方式,也得到了患者的肯定。
在忙碌的工作环境下,郑振中只有周末才能空出时间进行科研、查阅资料。他坦言,自己致力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距离临床医学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在国际上的二期临床效果也不是特别好。但是自己一定会坚持下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让更多的病人恢复健康。
人物简介
郑振中,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江西省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7年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008年11月赴法国Poitiers大学附属大区中心医院进修学习。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南昌大学医科类基金多项。在多项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在血管生成分子机制和心肌梗死治疗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系统研究了四跨膜结构蛋白CD151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初步对心肌免疫损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公开发表、出版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发表论文论著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Mol Med、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Int J Biochem Cell Biol.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5篇,影响因子合计大于10分,参加编译书目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