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江西晨报》刊发了《(白毛女)中“白毛”孙雪玉:赣南客家舞的“领舞者”》,全文如下:

▲2009年“舞动”江西全民舞蹈大赛中,孙雪玉指导的节目《女儿鼓》获金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红色娘子军》在芭蕾舞台上塑造出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这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推崇。于是那个年代,怀揣舞蹈梦想的女孩们都向往扮演剧中女主角吴琼花。但由于芭蕾舞的表演难度较大,大部分女孩都难以胜任这个角色,而今日文章的主角不仅扮演过吴琼花,还扮演过《白毛女》中的主角“白毛”以及《沂蒙颂》中的英嫂等,她就是现任江西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孙雪玉老师。
她拥有惊人的舞蹈天赋和芭蕾舞者条件,但是作为一名江西人,她与赣南客家风情舞又有着解不开的情结。“我喜欢客家文化,尤其喜欢赣南客家舞蹈,那种淳朴的肢体语言总能让我乐在其中。”孙雪玉老师告诉记者。
天生好条件
为她赢得舞剧主角
孙雪玉老师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舞台上最活跃的剧目就是八部样板戏,除了六部经典京剧以外,只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是舞蹈剧目。在那个年代,所有的歌舞团都在排练这两部经典芭蕾舞剧,孙雪玉老师当时所在吉安市歌舞团也不例外,而这两部芭蕾舞剧的女主角正是由她扮演。
众所周知,芭蕾舞是一门足尖艺术,它对于舞者的基本要求就是“开、绷、直”,没有天生的身材条件与后天练习的软开度,想跳好芭蕾舞是很难的。孙雪玉老师拥有了芭蕾舞者所需要的条件,这种与生俱来的先决条件为她赢得了在舞剧中担任主要演员的身份。“我自己也觉得很意外,好像天生注定是一个要为舞蹈辛勤耕耘的舞者。”孙雪玉老师告诉记者。
踏上舞蹈路
是被星探挖掘的
但是,谈起自己是怎么踏上舞蹈这条路的,孙雪玉老师笑言是被星探挖掘的。原来,她小时候非常热爱运动,在学校里总是体育场上的主力运动员,跑步、游泳、打篮球、跳绳,都是她的强项。“在我12岁那年,放学后跟同学在广场上跳橡皮筋,突然有个陌生人走到我面前问我有没有学过舞蹈,想不想学舞蹈。”孙雪玉老师说就这样她与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后,孙雪玉老师进入吉安市歌舞团接受系统的专业舞蹈训练。12岁,对于需要练童子功的舞蹈来说这个年纪已经不算小了。据孙雪玉老师回忆,当时与她一起进团的还有许多伙伴,但是她在基训考核汇报时以一串轻盈漂亮的大跳,赢得了专业老师们对她的认可。就这样,她幸运地留下来了。“刚开始练习芭蕾立足尖时,当大家都疼得龇牙咧嘴时,我却一穿上鞋就可以满地转圈了。跳舞对于我来说像是玩游戏,一点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有意思。”孙雪玉老师告诉记者。
孙雪玉老师在吉安市歌舞团当了10年的舞蹈演员,1980年她被调入江西省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在而立之年又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考入了北京舞蹈学院社教系,成为首届舞院社教系的学生。
作品素材
来源于赣南老区红色文化
在接受过一系列专业舞蹈训练后,本来可以留在北京继续发展的孙雪玉老师还是回到了江西,她说,江西有她熟悉的文化,有她执着的理想。回到江西后,孙雪玉老师在江西省歌舞团担任舞蹈编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5年,由她与伙伴创作的赣南民间舞《打箍箍》获得全国单项舞蹈比赛创作奖。
孙雪玉老师告诉记者,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寻找更多的素材,她不止一次的行走在赣南老区的土地上,在一处处革命旧址旧居、一座座博物馆前,重拾红色文化,体味革命之艰。那一曲《十送红军》更是让她一次又一次“动容”。虽然去赣南老区的各个革命旧址、博物馆不止一两次,但是每次她都会非常仔细地看,孙雪玉老师说:“我喜欢独赏,从细节、从自己的角度去发现艺术创作需要的东西。”
大部分舞蹈作品
都融入了浓浓客家情
孙雪玉老师告诉记者,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江西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赣南风情歌舞更是客家艺术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赣南客家舞蹈是客家人在赣南的劳动与生活过程中,为了鼓舞劳动热情,表达内心的各种思想情感而创作的,从而在劳动中可以一边唱着赣南茶歌,一边跳着当地的“灯彩”。“客家文化很特殊,表达更多的是客家妇女的能干与坚强,这是我喜欢客家文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而舞蹈成为了我表达方式中最好的载体。”孙雪玉老师告诉记者。
在孙雪玉老师创作的舞蹈作品中,有近乎一半的作品都是选用了客家文化作为背景,例如1997年创作的大型风情歌舞剧《山那边、水那边》、舞蹈《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等。
其中《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表现的是客家女人为了响应革命号召,将自己的男人送上战场,自己独自守在家乡,等待着远方爱人的归来。这部舞蹈不仅仅是在讲述客家女人的故事,更表达了客家女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这恰恰也是客家文化中极富典型色彩的人物形象。
《山那边、水那边》
成客家舞蹈典范
与《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这部舞蹈作品不同,大型风情歌舞剧《山那边、水那边》则是利用了客家文化中典型的民俗民风,分不同的章节来表达一些可歌可泣的人或事。据孙雪玉老师介绍,这部风情歌舞是以节气分章节,例如春节中的忙年、清明节中的祭河、端午节中的龙船调等等。用不同的风俗来勾勒出整部作品的主线,也将较为完整的客家民俗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据了解,这部大型风情歌舞剧登台以来,获得了创意、编导、表演等系列一等奖项,也成为了孙雪玉老师创作中的典范作品。
这一部又一部富有典型客家风情的舞蹈不仅让孙雪玉老师表达了内心对客家文化的喜爱,也让她获得了许多荣誉。孙雪玉老师告诉记者,“其实做舞蹈创作的人与作文化的人是一样的,只有那些能挖掘出灵魂的东西才值得我们去创作,而并不是为了去拿什么奖项。我为什么喜欢客家文化,因为我觉得它能够代表江西民俗民风,而且有许多的人物、故事值得去创作,它能够被江西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所接受。”
【个人档案】
孙雪玉,江西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编导。作品《龙》获江西省音舞节一等奖;作品三人舞《打箍箍》获全国单、双、舞蹈比赛创作奖;作品大型客家风情歌舞《山那边、水那边》中担任副总导演,获江西音舞节创意一等奖、表演一等奖、江西文学艺术成果奖;配乐情景诗朗诵《青年志愿者之歌》获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少儿舞蹈《花儿笑了》获2000年全国少儿风采比赛铜奖;作品《送郎当红军》获2002年江西省音舞节创作二等奖;作品《血染的丰碑》获江西音舞节一等奖;2002年参加舞剧《瓷魂》的首版排练演出,任排练指导获全国舞剧演出大奖;作品《绿茵狂想》获江西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 作品《绿・诉》获江西省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大学生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2008年全国荷花杯大学生舞蹈比赛十佳剧目奖、优秀园丁奖;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量体裁衣、因材施教》;2009年“舞动”江西全民舞蹈大赛指导节目《女儿鼓》获金奖;2010年获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10年群舞《忆》荣获江西省第三届大学生舞蹈比赛专业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