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方慧)一双白袜,用纱线、皮筋扎紧,投入满是黄色染料的染桶里,静候几分钟再取出拆线,一双黄白颜色交织的黄染袜便呈现在眼前。这是发生在南昌大学邱璟教授的“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通识课上的场景。
除了现场体验扎染、版画制作、竹编等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以外,邱璟的课上也会展示学生们制作的如簪花围、龙灯、蜡染、绒花、扎染、掐丝珐等非遗手工作品,每件都承载着学生们的匠心与创意,也成功地让非遗文化在大学课堂重新焕发的生机。
非遗课程初起情缘
“我非常喜爱中国民间艺术,它质朴、生动,表现形式多样且富有创造力。”邱璟表示走上非遗传承这条道路,起初只是因为热爱,之后则是一份责任。一次邱璟带领学生参与非遗展览策划工作时,发现同学们对许多非遗项目并不了解,甚至对它们持有一种陌生和疏离的态度,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传播非遗文化,也成为之后开设非遗传播课程的动力源泉之一。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邱璟将这份文化传承转化为责任与使命,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教与学中,努力学习和掌握非遗技艺,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播,2023年10月她被评为“新时代杰出华人”,她的事迹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者。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增强学生们对非遗手工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2019年,邱璟毅然开设“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这门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绘画、书法等艺术种类,还包含印染、剪纸、竹编等非遗传统手工艺。
截至目前,“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课程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智慧树、学习强国江西、中国大学mooc、乡村教育振兴、中国高校外语慕课、新华网新华思政等多个平台播放,累计20多万名学生报名参加,并于2021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3年获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
实力圈粉学生群体
在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课上,一名同学不小心撞到了放在讲台下面的几桶染料水,一双白色的帆布鞋瞬间被染上各种颜色。他惊呼一声,但是猛地一看发现还挺有艺术感,同学们纷纷表示很神奇,邱璟从非遗角度出发告诉学生们这是泼染,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一种形式,以手绘方式将染液绘制于织物面上,再用盐或其溶液汲取染液的水分,使上染部分的染料浓度增加,直至染液自然干燥。产品图案形象生动,色彩丰富,风格多样,且花形抽象随意,造型神奇,可以产生一般染色和印花所达不到的效果,因而极具吸引力。
在制作非遗作品时,邱璟也会教授同学们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创新应用,将一些传统非遗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呈现更加精彩纷呈的视觉效果。比如一位同学制作的竹编时钟,他将钟表指针和电池装在了一幅竹编装饰画上,产生了一个实用美观的竹编文创作品。
邱璟这门课不仅让学生们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邱老师的课让我有机会亲身接触和学习那些平时只能在书本或网络上看到的非遗工艺,这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来自建筑与设计学院的大三学生李佳芸表示,通过亲手制作非遗作品,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让她收获了很多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用新意让非遗“活”起来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是邱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邱璟积极探索和创新非遗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新路径。她尝试组织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和教学,让学生和社区居民能够亲身感受和学习非遗技艺;也尝试与学校、社区和机构合作,共同举办非遗文化展览;此外,她还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来记录和展示非遗文化。
课程创新和推广,邱璟表示未来将更加注重技艺的提高,在课程中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非遗项目的核心技术和精髓;在保持非遗项目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尝试与现代元素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的非遗作品。邱璟还计划在线下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与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发非遗课程和研究项目,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生活中精彩亮相,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在邱璟看来,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她也将秉持学者本真,不断为非遗文化赋能助力、增光添彩,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传承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编 辑:万庆莲
责任编辑:许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