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29日,《中国教育报》第10版(高等教育)以“毕业季 用梦启一段征程”为题,聚焦我校和南京邮电大学联合策划组稿的“毕业公益”报道。现将我校内容摘要如下:

南昌大学毕业生在“留园”种下回忆。
关键词:毕业公益
出镜高校:南昌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用公益留住记忆和爱心
“我们相约20年后聚首南昌大学,重新踏上母校的林荫小道,亲手打开寄存在‘留园’里的‘回忆种子’。”在毕业典礼上,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与2014届毕业生挥手相约。
周创兵校长所说的“留园”,就是南昌大学专门为毕业生规划,由毕业生参加设计建设的毕业文化长廊。“回忆种子”则是毕业生寄存在“留园”里的时间囊,里面封存着毕业生留下的“念想”,或是像手绘校园明信片之类的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纪念物,或是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或是其他有关校园美好记忆的物品。
要在校园里为校友留下一片承载记忆的园子,光靠一个毕业文化长廊显然不够。今年,南昌大学在校园里规划了一块占地1400平方米的“留园”,供更多届的毕业生留下记忆。现已动员包括毕业生和校友在内的上千名志愿者参与首期建设。各个届别的毕业生可以自主设计建设属于自己的独特领地。
■书记点评
南昌大学党委书记 胡永新:
从毕业开始,大家就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校友。从此以后,无论身在何方,处境怎样,校友身上永远烙着母校的文化印记,传承着母校的精神品质。母校将是校友人生旅途中永远的港湾、坚强的后盾、温暖的家园。
在毕业生即将告别学校的时候,有的通过亲身参与建设毕业“留园”,将关于青春的美好记忆留存在母校的园子里。有的通过公益创业,把满腔的关爱洒向社会。无论何种形式,无论何种目的,只要是毕业生参与的、能够为更多人传递正能量的,都能够当之无愧地属于毕业公益。爱国、爱社会、爱校、爱家、爱自己,当学生变成充满爱心的校友,就是母校永远的光荣。
■微调查
毕业公益不能浅尝辄止
匆匆四年的大学生活,拿什么纪念这段青春岁月?用什么来承载母校的品格?近日,南昌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联合开展毕业季校园公益问卷调查,对学生参与毕业季公益的形式、态度、建议等多个维度进行随机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359份,其中南昌大学240份(学生173人、教师67人)、南京邮电大学219份(毕业生192人、教师27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校园公益活动的愿望比较强烈。98.44%的受访者把公益理解为“积极帮助他人,奉献社会,追求自我实现,履行社会责任”。65.63%的学生选择“自我提升,希望锻炼自己的社交等多方面能力”。61.98%的学生“仍然希望积极参加”公益活动。76.04%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学弟学妹能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认为“对个人成长很有帮助”。
抱团取暖更有积极性。在离校前夕,南昌大学的毕业生到学校的“留园”参加集体劳动,虽有蚊虫叮咬、湿泥糊脚之苦,却完全影响不了劳动的热情。调查显示,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较普遍,但有组织的公益活动更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有61.46%的学生了解校园公益是通过社团宣传。
不能止于浮光掠影。尽管毕业公益活动在学生当中参与面较大,但活动形式还有待丰富和改进。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公益活动“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建议在活动形式多样化和特色化方面应当加以改进。
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6/29/content_43832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