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国际教育学院)10月18日上午,由商务部主办、我校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官员汉语文化研修班学员一行20余人走进江西省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开展实地考察。通过沉浸式参观交流,来自南非、泰国、冈比亚、乌兹别克斯坦、尼日利亚等10个国家的各级政府官员和教育工作者加深了对中国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的感知。
作为江西省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湖陂村以“微改造、精提升”理念实现蝶变的故事,成为研修班学员眼中的鲜活教材。在我校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建生教授的引导下,学员们沿着乡村实践路线,先后探访特色产业基地、福气小站、灵感书屋、白鹭农场、清白居文创空间等示范点位。

在由闲置农房改造的“灵感书屋”前,塞拉利昂移民局官员Lucy Mamie Egbenda驻足良久。“这里既保留了夯土墙的原始肌理,又通过现代设计让老建筑焕发新生。”她指着屋内融合传统竹编与3D打印装饰的艺术空间感慨道,“这种材料在地化、功能当代化的改造理念,让乡村记忆与现代功能和谐共生,为我们的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考察过程中,研修班成员与当地村民展开深度交流。在“福气小站”乡村咖啡馆,冈比亚教育大学教师Demba Baldeh详细询问了农旅融合的运营模式;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部青年官员Akobir Egamberdiev则对“露营基地”的生态保护机制表现出浓厚兴趣。“这里的改造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对话。”印度尼西亚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的官员Reza Riansyah Abdullah在座谈会上分享观察心得,“从旧粮仓变身的艺术空间,到保持原始风貌的民宿集群,这种修旧如旧的智慧值得全球借鉴。”


在为期半天的沉浸式调研中,学员们系统考察了湖陂村“农旅融合”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政府+新村民+老村民”共治模式,以及“微更新”技术体系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形成了对“中国式乡村振兴”的立体认知。活动结束后,研修班学员纷纷感叹:“湖陂村证明乡村振兴不需要大拆大建,精准施策同样能激活内生动力。”展望未来,中国将始终坚守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并肩同行,共同探寻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全球减贫事业增添强劲新动力。
编 辑:赵浩羽
责任编辑:欧阳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