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诚
千万不让孩子当医生,这也许是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想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是从什么时候在心里发芽的。从幼儿园到小学,我的生活里除了不断认识新事物,同时唯一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就是在妈妈所在的科室陪伴她上班,其实说陪伴也有些牵强,说是等待可能更为恰当。这样的等待仿佛成为了我儿时记忆最为宝贵的一部分。周一到周五放学、暑假、寒假,时间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坐在科室外的患者等候区的我。
小小的我坐在那里,一坐有的时候就是一天。我也在默默观察着这里的每一个人人。每一个患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健康。我见过母亲带着孩子忐忑不安的样子,我见过一家人陪伴老人悲伤无助的样子,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病重的老奶奶由自己的儿子背到等候区,因为疼痛难忍只能用轻哼来表达。我至今都无法忘记这位老奶奶异于常人的脸色,让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了痛苦的存在。也许就是在这时,那颗为别人缓解痛苦、治病救人的挚诚的心已然暗暗生根…
蓄力
儿时埋下的种子让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清一色的临床医学专业,尽可能避开可能被调剂到其他专业的可能,就是这份对临床医学的执着,让我最终“落地”到临床医学与生物医学的中英联合培养项目。
由于受疫情影响,原定在2月17号的开学也变得遥遥无期,于是这学期的原定课程微生物、药理、发育、免疫也陆续上线。在药理课上,我们讨论正在III期临床试验的可能治疗新型冠状肺炎药物——瑞德西韦。除了生产药物,用药的学问也博大精深,面对孕妇,最大的考虑便是是否能透过胎盘屏障,是否对胎儿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用药当慎之又慎。在微生物课上,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病毒是一个十分“狡猾”的生物,它无时无刻不处在与人类的竞争中,它的“狡猾”在于它会通过改变自身来隐藏自我,从人类免疫系统的重重监控中逃逸,它也会舍弃一切只保留自己的遗传物质(DNA或者RNA),只为了更好的借住宿主不断增殖,以达到自己数以万亿计的春秋大业。不幸地是新型冠状病毒就是这样“狡猾”的生物。当然除了上网课,对于网课内容的吐槽也不在话下。虽然人在“家里蹲”大学,但我学到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理解科学家所研究出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征,逐渐具备自我保护并向家人普及医学知识的能力,在不断积累中,为梦想蓄力。
破境
一直以来,我对医生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儿时那段在医院的时光,医生的工作忙碌而充实,然而医患关系又让人揪心,需要以豁达面对、冷静应对。作为医生,你要在危机时刻做出最正确的事,并为你的患者做出最重要的选择,生死之择,就在一瞬,唯有豁达与冷静,才可解生死之结,此乃医生的第一境也。
在医生圈里总有一句玩笑话说新冠病毒的来临使得医患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融洽。无数医护人员闻召而动,勇往直前,驰援武汉,成为“最美逆行者”。作为未来的医生,我们将成为在日后的危机事件冲到最前线的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乃医生之本心,保心中之信仰,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只为洒下人生暖意,乃医生第二境也。
医学的大环境是境,医生的心境亦是境。若想破医患矛盾激化的大环境,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医务人员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是守卫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卫士,应提倡全社会尊医重卫、崇尚医疗健康行业,形成共建健康中国的良好氛围。若想破自己心境,应传承救死扶伤、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不断修炼医德,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苦学,练就面对生死的豁达与冷静。
挚诚的医学心,助力的医学梦,攀登的医学境,是我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面对这次疫情虽未悬壶入荆楚、白衣做战袍,但人类与病毒的战争随时会打响,战袍其实早已在心中。Chinese people are great and strong and will win any virus!这是2月13日微生物课科目的主负责人Giulia在答疑时发来的文字。那时我国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这份跨国的理解与鼓励,带给我们必胜的信心。现阶段新冠病毒已经蔓延到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国内疫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病毒本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各国的理解包容、守望相助、共享交流才是抗击病毒的最佳武器。
编 辑:涂金凤
责任编辑:许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