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感悟红色文化传承、进一步实地调研瑞金当地70年文化发展变化情况,6月27日新闻与传播学院“探访、见证:红都70年发展印记”暑期实践队再赴瑞金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
瑞金素有“红色故都”之称,红色文化是重点开发的资源。当地政府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现已开发叶坪、沙洲坝中华苏维埃政府部委旧址群,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瑞金市还有传统竹编工艺、客家民歌等六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金文化艺术院一楼非遗展示厅陈列着各类竹编艺术品、冈面车灯、手工鱼圆等模型。二楼书画美术展览室保存着中央苏区戏剧、舞蹈等艺术文化资料。另外还有小型演播厅、多功能厅等供当地居民排练采茶戏、瑞金民歌等。据了解,瑞金市政府正在筹建“七馆合一”新型文化艺术中心,进一步完善当地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重要的资源。当地政府规划在老城区粜米巷新建文化步行街,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文化传承人杨荣仿先生处所将被改造为竹编工艺传承所,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固定场地支持,进一步扩大瑞金竹编文化的影响力。杨荣仿先生感叹,“瑞金竹编艺术品在20世纪80年代都是出口产品,但是现在的手工竹编艺术品都是按单生产,市场占比极小。很少有人愿意继续学习竹编工艺,只要大家有兴趣了解,我也很愿意和年轻一代交流”。

杨荣仿展示其竹编艺术品
社区文化则与当地居民息息相关。瑞金市在不断进行新城区开发的同时仍保存老城区旧貌,河背街社区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繁华的商业圈,至今仍较完整的保留着百年前当地的特色木制民居,宽厚的青石板路串连着一条条幽深的小巷,香火旺盛的财神庙、妈祖庙,粜米巷鳞次栉比的房屋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辉煌。河背街社区段主任说:“这一区域政府规划仍保留民居的原始状态,对已不适于居住的危房进行修葺,并提供廉租房安置住民。”
河背街的现住民大多是老人,他们曾见证当年游击队最艰苦的革命条件,质朴和单纯的品质从那个时候开始便深刻的印在了他们心中。狭小的房屋内摆放着简单的家具,地面一尘不染,他们的生活几乎完全延续着原来的轨道,女主人在家门口洗菜,与来往的人们会热情的交谈,小孩子骑着单车在巷子中穿行,一片祥和的景象。
瑞金市70年来在城市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打造现代社区文化环境。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赴瑞金,我们想向外传播的不仅仅是瑞金的红色革命文化,更多的是瑞金文化中更加鲜为人知的一面,即将面临失传的竹编技艺、婉转动听的客家山歌都应该被更多人了解,登上更大的舞台”,参与此次调研的队员游颖逸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