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理学院)江西省共青城市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其前身是1955年上海青年志愿者创建的共青社,2010年设立共青城市。为了了解曾经垦荒的峥嵘岁月,南昌大学理学院“心系乡村振兴推动家乡建设”暑期社会实践队与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实践队于近日,一起在共青城市开展采访垦荒老人的活动。

在当地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满怀期待地来到了共青城垦荒老人秦桂英的家中,实践队员们与老人围坐在一起,听她讲述有关垦荒的故事。忆往昔,为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秦桂英老人在家人的支持下,怀着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的理想,从上海来到共青城参加垦荒,同时来到共青还承担着支教的任务,为祖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老人今年已经86岁高龄,在共青城生活了六十余年,耄耋之年却依然精神焕发,双目炯炯有神,面带笑容。
据老人回忆,垦荒队初来共青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饱经战火的田地早已无人耕种。在田地里干农活时,垦荒队员们经常受到蚂蟥的叮咬,腿上满是伤口,住宿环境粗简,且时常有老虎出没。那段时期虽然艰苦,但老人脸上时刻挂着笑容,言语行间中充满了自豪。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垦荒队员们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以开垦耕地和农业种植为起点,共同建设共青城。他们不畏艰难,团结一心,一步一步将共青城从一无所有建设成一个美丽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
结束了对秦桂英老人采访,实践队员们稍作休整便采访了另一位垦荒老人——曹生宝。
在曹生宝老人家里,实践队员们见到了这位老垦荒人,老人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讲起垦荒往事滔滔不绝。从上海坐船来到九江,再乘坐火车抵达德安,在大礼堂铺板简单休息一晚,第二天再乘坐火车到达米粮铺。当时的共青城是个荒凉之地,一无所有,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垦荒队员们不得不自己割草砍树盖房以解决住宿问题。他们还需自己挑水砍柴烧饭,在一起吃大锅饭。敬老院里的老人三餐也得依靠他们生产队,各个生产队需集中收500斤谷子挑到敬老院以供养老人。

民兵连当时没报酬,每年都要到米粮铺开会,很多人都不愿干,但曹生宝老人担任了民兵连长,一当就是二十年。当时比较贫穷,治安不太好,有一些土匪干些小偷小摸的事便由民兵连处理。同时曹生宝老人也是团支书,1957年入团,196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有五十余年的党龄,拥有国家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从老人言语中,依旧能真切感受到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执着与奉献。
通过采访活动,实践队员们看到了老一辈“垦荒人”身上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他们以满腔热情投身垦荒和建设事业,将满目疮痍的荒山建设成红色城镇。垦荒队员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多的是享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编 辑:张燕红
责任编辑:陈小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