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第二附属医院)当生命没有了呼吸,什么能让生命再来一次?如果心肺停止了工作,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近日,南昌大学二附院急诊科应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爆发型心肌炎患者,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已转入普通病房,成功的将患者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起病初期似感冒,入院诊断为爆发型心肌炎
12月8日,一名22岁女性患者因胸闷、血压低被送至南昌大学二附院急诊科抢救室抢救。患者一周前出现感冒症状,予以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一天前患者出现全身乏力、胸闷气逼伴咳血痰,在当地医院就诊时,发现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极度危险,随即转二附院紧急抢救。入抢救室后患者血压48/25mmHg,血氧饱和度无法测出,立即予以升压、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对症处理,但患者病情未见改善。完善相关检查,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壁活动度明显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仅为15%,胸部CT检查提示蝶形肺水肿,请心血管内科及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急会诊,诊断患者为:爆发型心肌炎、心源性休克、心源性肺水肿、急性呼吸衰竭。急诊科值班医生廖春耀医生立即请示科主任吴利东及上级医师陶少宇,考虑该患者年纪轻、病情重且进展迅速,建议立即启动ECMO支持治疗。

开通绿色通道,多学科联合抢救行ECMO
由于患者情况危急,医院立即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收入急诊ICU进行抢救治疗。
入院后,在血管外科王世知和曾庆福医生协助下,迅速为该患者进行股动脉、股静脉置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通道,入院2小时内顺利进行ECMO辅助生命支持。ECMO运行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多次复查心脏彩超及胸片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肺部渗出较前逐渐好转。ECMO治疗期间吴利东主任及治疗小组陶少宇主任、冯潜医生一直坚守在患者床旁,进行严密监护。护理团队在吴洁华护士长、曹雪琴护师的带领下克服人员紧张等困难安排专人专护,24小时寸步不离,精心护理。ECMO治疗第4天,患者病情明显好转,ECMO成功撤机。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54%,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最后生命稻草,彰显医院抢救水平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英文简称,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也被誉称为重症患者的“最后救命稻草”。简单来说,它就是暂时代替了人体的心肺功能,相当于在患者体外设置一个“人工肺”、“人工心”。该技术的开展,反映了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
此次通过VA-ECMO技术成功救治该例重症心肌炎患者,不仅展现了南昌大学二附院急诊科高超的抢救技术水平及畅通的绿色通道,更对今后在处理爆发型心肌炎救治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经验,将二附院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水平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