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玛丽女王学院)辛桉燃,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2017级学生,由于品学兼优,成绩在全年级位列前10%,被选拔赴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进行交换学习,度过大三学年的时光。从2017年踏进玛丽女王学院开始学习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的课程至今,四年的时间里她不仅努力学习,增长了医学专业知识,还充分展现了医者的大爱情怀,通过12次无偿献血体现了拯救生命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

杏林学子,12次献血,从医未始先救人
辛按燃同学从2019年到2021年两年的时间里献血12次,其中献全血共800毫升, 单采血小板共20个治疗量。总计献血量约4800毫升,相当于体重60公斤成年人的全部的血含量。
血液是我们的生命之河,是连接机体各器官的重要纽带,为生命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传递信息,没有血液即没有生命。在大手术、创伤性失血补充血容量和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血友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没有研制出替代品的今天,临床用血只能来自健康人体,但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我国居民对于献血的意愿不高,在2019年我国采浆量约为9230吨,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内采浆量降至7410吨左右。
“单采血小板”属于“单采成分血”。它是将全血从献血者的静脉血管抽取,分离血小板,然后将剩余成分输回献血者。这是一种比输全血更加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成分血比全血也更符合输血的需求,更具科学性。随着医学科学和输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从血液中分离出浓度和纯度较高的血液成分制剂,然后根据病人的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性地输入某一成分,从而提高对病人治疗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同时节约了血液资源。因此,成分血捐献非常适合我国目前献血不够积极的现状。
人体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也就是说一个体重60公斤的健康人大约有4800毫升血液。辛按燃同学12次献血量共计4800毫升,当我们问到是什么让她能坚持下来如此高频率的献血,她说:“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现在尚不能通过做手术等方式帮助患者,但能通过献血的方式缓解病人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这无疑是让每个医学生都很开心、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献血缘起,2019情人节,不忘初心自我价值终实现
辛桉燃从第一次看见开进南昌大学医学院的献血车,就憧憬人人鲜血,拯救生命,实现人间大爱,并希望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去。因为当时发烧和拔牙的原因不能献血,她“耿耿于怀”,并更加坚定了无偿献血的决心。在和我们的交谈中,她说:“身为一名大学生,更身为一名医学生,天天念叨着《希波克拉底誓言》,没有为别人献过血的大学生是不完整的。”
2019年2月14日情人节的前一天,辛桉燃同学终于拿到她梦寐以求的“献血小红证”,与无偿献血“正式结缘”。然而,第一次献血后没多久她远赴英国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性新冠疫情肆虐,无数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到抗疫第一线,玛丽女王学院也有许多同学加入到了抗疫志愿者工作中。虽然远隔9000公里,辛桉燃始终心系着祖国的疫情,希望为攻克疫情奉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为了弥补疫情期间没能成为志愿者的遗憾,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她就立刻去献了第二次血,并在这次献血中了解到“单采成分血”。此后就成为了南昌、郑州血液中心常客,只要身体和时间允许,达到规定间隔,就会去一次。
辛桉燃总记得在大四外科输血的一节课上,输血科的胡芬老师在授课中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血源紧缺的现状,也更能体会到充足的血源对患者和医疗系统的重要意义。每次献血后收到“检验合格,即将发往医院”的短信都是她一天中最高兴的时刻。后来在输血科见习中,看到一袋袋血小板,她有种“血小板们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去到更需要它们的人的身体里,去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感觉。对于辛桉燃来说,献血不仅仅是可以帮助到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更是她作为一名医学生实现其大爱精神的体现。
怀仁爱仁, 500字誓言,大爱精神永传承
《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了医生医德的意义,提到要“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要“服务病人,患者至上”,要“尊重生命,一视同仁”。辛桉燃同学牢记誓言所说,对于医学事业始终怀着最纯粹的奉献精神,并将其践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虽然还没完成现阶段的医学学习,但她已经通过自己的方式救助了很多病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符合《希波克拉底誓言》对于医生医德的阐释。
从2013年开始至今,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已经招收了8届学生,并已有四届学生顺利毕业走向了下一个人生阶段,他们无论是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还是开始从事临床工作,都和辛桉燃一样怀着仁爱之心,帮助、救助更多的病人。
辛桉燃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同学,怀揣着爱病人、爱医学事业,爱祖国的大爱精神,永远追寻着自己第一次穿上白大褂的那颗初心。
编 辑:张燕红
责任编辑:王 玲